雅俗文化的特点对比
(一)取材立意
1.高雅文化取材宏大
高雅文化重视探索性、先锋性,重视发展性感情。它重视世界风云的变幻、阶级关系的趋向、政局的动荡更迭以及社会大事对各阶层感情上的冲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敏感反馈等态势,并常常在这个大前提下找寻自己的作品题材落脚点。
以茅盾的小说《子夜》为例。小说《子夜》在写作时,恰逢社会重视“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此时的文艺界必须对中国现状以及出路作出一个正确的、深刻的回应。茅盾在《子夜》中通过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中国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之路也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走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革命道路才是中国的真正出路。整部作品既形象生动、血肉丰满,又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探索并分析了“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社会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先锋性,取材上充满了高雅文化的属性。
2.通俗文化取材些小
通俗文化满足于“平视性”,即站在市民的立场上“平视”芸芸众生的生活变迁。它们往往侧重市民集体心理在情绪感官上的自娱自乐和自我宣泄。通俗文化崇仰人的基本欲求,它们并非不关心社会政局等大事,但往往偏重于平民百姓在这大动荡中备尝的酸甜苦辣,有时在作品中能曲折地看出这些大动荡之所以发生的民间深层动因,作品中的国计往往通过民生来呈现,作品的母题往往以食色等人性基本欲求为主。
这在当下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平凡的世界》《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小欢喜》等,这些作品关注现实中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展现人的矛盾、成长与斗争,以平民视角展现芸芸众生的生活变迁,富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二)主体偏向
1.高雅文化偏向作者
高雅文化特别在意作者的自我表现,作者自己在社会中的主观体验是重要的表达对象。这种对作者自身体验、认知的表达在现代主义作品中尤为明显。高雅文化的创作者并非不重视受众的需求,而是认为受众的企求已经被凝聚和饱含在自己所要表达的时代呼声中了。他们侧重用自己的知情意去引领受众、影响世界,而不是让自己完全从属于市场的要求和受众的需要,这和通俗文化的创作偏向具有根本性的差别。就此而言,高雅文化往往具有很强的精英性和引领性。
2.通俗文化偏向受众
通俗文化是一种贴近受众期待视野的文化。通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文化,必须深知受众的需求并顺应这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风行一时的销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因此,通俗文化特别注意受众的反馈信息,特别关心文化市场的行情,再结合自己的特长之所及,以满足受众的胃口。
也正因如此,通俗文化往往会迎合受众,甚至是受众心中那些无思、低俗的审美趣味。因为高雅的情操未必人人兼备,但低俗的趣味却是每个人都不少的。只有迎合了大多数人的爱好,才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模式追求
1.高雅文化追求创新
高雅文化的创作者往往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发展。由于自身的精英气质,高雅文化的生产者时时期望作品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艺术形式的实验性和艺术内容的开拓性是他们要攀登的制高点,他们非常注意表现艺术语言和艺术结构上的创新,有些创作者甚至认为娱乐、故事、悬念等不过是小技而已。
象征主义开创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侧重内心苦闷的情绪,荒诞派喜欢用不符合日常经验的场景表达荒诞疏离的感受,意识流爱用人内心意识活动的变化来主导结构,超现实主义偏爱挖掘内心深层次的无意识领域……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无论在开拓形式上还是在挖掘内容上都呈现与传统极为不同的创新特点,使其成为艺术史上最为高雅、先锋的艺术思潮。
2.通俗文化喜爱重复
通俗文化往往是模式化的。由于通俗文化追求的是销量,是普通受众在浅表层的不断消费,所以,它会采用模式化的创作来降低自己的市场风险,之前的成功经验被总结成了一个个创作标本,后来的创作全都要按照之前的成功模式不断重复。即使有所创新,也只是在某一模式的框子中显示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构思。以当下的选秀类综艺节目为例,在选秀类节目爆火后,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节目内容、形式模式化,缺少创意与活力。如今的选秀节目归根到底就是一场市场竞争,形成了商业发展模式,同时商业运行逻辑及想法进入电视节目,带动了整个行业,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
通俗文化视趣味性、情节性为作品的生命线。它的叙述形式虽流于模式,但却善于制造叙述现象上的陌生化效果,故事要出奇制胜,情节要别出心裁。也就是说,通俗文化重现象层的变化多端、引人入胜,轻本质层的深入分析、引人反思。就此而言,通俗文化其实是一种感官型文化,而非反思型文化。
(四)流传倾向
1.高雅文化崇尚经典
高雅文化崇尚经典、追求永恒,它指向人类历史审美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共同点,以典范性和权威性示人,所以人们对其的观照心理也相应地呈现严肃的态度。
流传时空上,高雅文化侧重作品历时性的跨度。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曹雪芹的《红楼梦》;国外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凡·高的《星月夜》和《向日葵》、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些作品正是因为表征了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以能够历经世事沧桑,流传至今。
艺术形象上,高雅文化往往以塑造不朽的典型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目标。孙悟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宋江、林冲、林黛玉、范进、阿Q、祥林嫂……这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因其鲜明的特殊性和普遍的概括性让人刻骨铭心,从而流芳艺术史。
2.通俗文化追求流行
通俗文化期盼的是当下性、流行性。它看重的是共时性中的横向传播广度,至于在欣赏作品之后能否引起人们的深沉反思,或举一反三地去认识世界,这不是通俗文化所顾及的。所以通俗文化在今天又常被人们用“流行文化”这个名词来代替。
通俗文化的流行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爆发性。通俗文化不追求历时的永久流传,只侧重共时的大面积传播,它只要求在某一个时段内大面积流行,被人口口相传,获得爆发性的收益。它追求的是作品的“趣味性”能对受众产生强大的不可抗拒的磁场,使受众对作品达到痴迷的程度,如每天读连载小说,每天听流行歌曲,每天看电视连续剧。它所看重的是共时中流行范围的广度、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频度。
其二是更替性。既然通俗文化的作品具有短时间内的爆发性,那么它就要求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来对前面的作品进行更替,因此会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化复制的工业生产方式来满足“内容需求总量”的需要。这在流行歌曲、电视娱乐节目、商业电影领域最为明显。
总而言之,高雅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感,在技术上更加精致和成熟,在思想上则更为深刻,它往往指向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会超越人类的感官愉悦阶段,追问更深刻乃至终极的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的“诗要以欢乐开始,以智慧结束”。通俗文化的物质背景相对单薄,专业壁垒也不高。它更加追求人们直观感性的快乐需求,因此具有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力量,它可以在民间迅速流传,如中国的民间杂技、民间戏曲等都是由游走的艺人传播开来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些通俗的文化活动也是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们满足了人们消遣和娱乐的需求,这正是通俗文化社会功能的主要定位:从欢乐开始,以欢乐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