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思

二、构思

(一)构思的定义

构思是艺术创作者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审美意象的过程。艺术构思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创作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构思的心理机制

在艺术构思中,多种审美心理机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这些都是艺术构思中的重要心理能力。

1.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如人们在听广播、看小说时,在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情景和人物形象,这些根据别人的介绍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就是想象活动的结果。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存在的形象。

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以下几种独特的形式。

黏合。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人们创造了许多童话、神话中的形象,如美人鱼、孙悟空、猪八戒等。

夸张。夸张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例如,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千手观音、九头鸟、大人国、小人国等艺术形象,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综合。

典型化。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式。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综合某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鲁迅在谈创作经验时曾指出,人物模特儿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想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预见人类活动的结果、补充知识经验、替代性满足、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等。在艺术活动中,这些作用都可以见到。比如,艺术创作之先,需要凭借想象构思出未来作品之形式样貌,这是预见作用;看《红楼梦》时,读到“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就能在头脑中想象出王熙凤的形象,这是补充知识经验作用;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人,往往沉溺于电视剧之中,这是想象的代替作用……

▲美人鱼形象

▲《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

想象的重要作用也被很多文艺理论家认同。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就提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因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事物,而且可以用想象去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所以,最杰出的艺术构思就是想象。别林斯基也认为,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指出,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想象。高尔基在阐述想象力之重要性时说:“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只公羊,但是文学家则不然,他虽慷慨,却必须想像自己是个吝啬鬼,他虽毫无私心,却必须觉得自己是个贪婪的守财奴,他虽意志薄弱,却必须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所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些都是对艺术构思中想象机制活动的生动描述。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2.联想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属于一种想象。

联想有两类:由经验的接近而联想,叫作接近联想,比如来到赤壁想起曹操、周瑜、诸葛亮、苏轼,看到扇子想起夏夜里的萤火虫;由具体性质的类似而联想,叫作类似联想,比如看到朝阳想起了少年,看到兰花想起了雅士。事实上,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会有所混合,五代词人牛希济的《生查子》中说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喜爱的人相接近,这是接近联想;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这又是类似联想。

联想在诗、音乐等艺术门类中产生的效果最强烈,因为这些艺术门类,都不提供一个可以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在视觉想象上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欣赏者自行填补,这就需要审美主体借助非视觉直观的符号刺激脑部神经的想象机能来产生符号形象。这种激发联想的构思能力,对于艺术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灵感

灵感是指在艺术创造活动之中,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突然触机而建立起新的神经联系,豁然开朗、突如其来地产生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或心理状态。

第一是酝酿的长期性。灵感虽然是突然的、不可预期的,但它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它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灵感就是艺术家在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所获得的结果。

第二是来临时的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灵感爆发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常常是创作者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而做其他事情甚至是在静谧的睡梦之中,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灵感在不经意间蓦然复现脑际。灵感爆发时,艺术家往往只留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

以肖邦为例,1830年11月,离开祖国的肖邦在听到华沙爆发革命起义的消息后,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创作冲动就开始撩扰着他的心灵,而一年后在赴西欧途中,他听到华沙革命失败的消息,那种莫名的巨大悲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c小调练习曲》(又叫《革命练习曲》)。

4.直觉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这是一种对艺术形象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省略推理过程不是不要推理过程,恰恰相反,直接认知和洞察事物,不但要依据过去积累的一切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知识和经验还要烂熟于胸,并经过反复的、多次的推理、判断和使用。只有这样,当某一事物初次呈现在眼前时,才能从整体上迅速猜测、洞察,并一跃而抓住其背后隐藏的奥秘。因而,直觉虽然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实际上它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严谨的推理训练。

在艺术思维中,直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表现为艺术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把握,由此出发,他可能迅速建构起一件作品。对此,巴尔扎克有很好的体会,他曾说,有时对一个细节、一个词的洞察就可能唤起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之中,又可以诞生一场悲剧或风趣横溢的喜剧,简直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二是表现为艺术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这一内蕴是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托尔斯泰听了“托尼的故事”后,马上请求别人把这个故事让给自己,因为他从这个故事中体悟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由是观之,在艺术创作中,直觉是艺术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炉火纯青的推理能力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作出的一种突破性顿悟。

直觉与灵感有时纠缠在一起,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面之时;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情感与理智

情感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和评价。理智是指艺术家有意识的理性认知和思维。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对动力的约束和规范,二者都必不可少。颜之推认为,“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衔勒制之”。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一起散步,在牧场见到一匹老骟马,托尔斯泰开始抚摸它并讲了一大通话。屠格涅夫听得出了神,无法自制地说:“您过去什么时候真的是一匹马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所叙述的文学小品既有理智也有情感成分。理智保证他把握的主题是马而不是月亮、河流等其他事物,并确立他的情感方向是同情而不是其他;情感则使他对马的叙述带有人的精神和灵魂,并赋予它本来没有的生活写照和心理活动。可见,没有情感推动,托尔斯泰不会代马立言;没有理智约束,他的叙述会变成谁也听不懂的梦呓。在艺术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徒有理智,想象力会被束缚;失去理智徒有情感,艺术创作则有走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关于理智与情感,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家与精神病”的观点值得我们参考,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能再度把握现实。弗洛伊德从艺术是被压抑欲望的宣泄这一观点出发,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这虽然道出了艺术创作中那种迷狂如痴的境界,但是忽略了艺术家在创作时会有一种理智在控制着他们的神经系统,而不至于堕入精神病的深渊。尽管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都会幻想,但是艺术家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患者却被幻想迷住了心窍。

6.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艺术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艺术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作家没有明显觉察的情况下,暗中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这两种心理能力共存于同一创造过程之中。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一切有关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工作要靠意识机制来完成,而且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无意识机制使用的材料要靠意识机制提供。《忽必烈汗》的54行诗句是柯勒律治在梦中写成的,这的确是无意识的作品,柯勒律治说这首诗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冒出来的。当代心理学否定了这一说法,一名叫约翰·立温斯顿·罗尉斯的学者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仔细检阅了柯勒律治的所有笔记,发现该诗中的一切材料、线索都是这位诗人以前读过并零碎地记在笔记里的。可见,艺术创作并非不需要意识提供材料而仅由无意识随意捏造。

其二,无意识机制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机制指引。

第一,无意识的活动程序来源为有意识,它是由有意识地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和自动化的思维行为。艺术构思中的许多细枝末节都是由无意识担任的,但艺术家通常察觉不到这“暗中工作”的另一个自我,总以习惯来搪塞。其实,习惯是由有意识地反复实践和积累形成的。

第二,无意识中的材料安排和组合方向也靠意识指引。在构思时,无意识总是主动与意识配合来完成作品。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由意识把新的资料存入长期记忆,并指给无意识加工方向再由其加工,反过来无意识才给意识提供新的启迪。

7.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抽象思维为引导和协助,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共同完成艺术构思任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自始至终都以构思出一个完整的艺术意象为目的和任务。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乃至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或者说表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比如,要创作一部小说,就要在头脑中构思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包括长相、穿戴、声音、动作等,还要构思出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种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始终以感性形象贯穿思考,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侧重于整体形象的综合。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艺术家在全情投入之时,甚至自己也会入戏。巴尔扎克就在创作过程中,同自己创造的人物形象激烈地争吵起来,他甚至非常气愤地骂道:“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来把握事物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在艺术作品的体裁选择、主题提炼、结构安排、人物性格设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老舍创作话剧《茶馆》,选择“太监娶妻”“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妻子”这些事件,而没有选择王利发吃饭、睡觉这些繁杂琐事。

再如,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采用了美丑对照的手法;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中采用的蒙太奇剪辑手法以及三个石狮子的镜头;王安石把“春风又吹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把“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这种推敲斟酌所获得的艺术成果,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

罗中立创作《父亲》这幅作品便是一个例子。《父亲》的创作并非一气呵成,在《父亲》之前,罗中立画了3稿。第一稿画的是一个守粪的农民,即便是除夕夜,那个农民也坚守岗位。罗中立说,《守粪农民》感动的是自己。第二稿画的是一个收获的农民,农民脸上挂满了汗珠,在扫粮食,取名为《粒粒皆辛苦》。他说,这稿看下来,意义就是珍惜粮食,但是一想到“粒粒皆辛苦”就打住了。后来,罗中立反复推敲,把人物的侧面肖像换成了正面的头像,一个人戴着洗旧的军帽,手中拿着一个很有沧桑感的军用水壶,取名为《生产队长》。但是罗中立认为,第三稿开始朝养育人们的方向去了,而没有把核心的“父亲”点出来。从《守粪农民》到《粒粒皆辛苦》,再到《生产队长》,罗中立感激那些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国家,饱经生活风雨后坚守做人本分的父辈,对他们有深沉的爱与敬意。最后他决定把人物的帽子、身份都去掉,改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取名为《我的父亲》。后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评委吴冠中将《我的父亲》改名为《父亲》,认为这样画作所传达的意义更广。可见,罗中立创作《父亲》这部作品主要靠形象思维推动创作,继而又以抽象思维不断进行修改,最终才创作出这个饱含深情的中国农民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8.艺术心理定势

所谓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头脑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就是说,长期反复运用的文艺知识、创作经验、艺术思想、审美观念和世界观等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这种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便是主体的既定心理态势,它可以预先决定活动趋势的模式,也在以后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充分的准备和指向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无需意识的操作。因为它把未来的心理活动所必需的思想和动力、可能引发的情感、可能需要的思维方法和经验等都一一准备好了,一触机遇,便可非常熟练地、立即迅速地工作起来。

(三)构思的过程

构思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艺术胚胎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创作者的艺术心理定势与社会生活结合后会萌发出创作欲望,继而在这种创作欲望的驱使下产生出艺术作品的意象胚胎。这个胚胎只是初步的、粗略的、有待不断发育的、极不完善的雏形,甚至是一个极不完备的、尚未理顺思路的断想。这个艺术胚胎和初步的粗略不全面的艺术意象框架,是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构思都得首先经过的,只是萌发艺术胚胎的心态条件、胚胎形成及其时间的长短等具体情况各自不同罢了。

第二阶段是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胚胎发育得越来越成熟,最后作者仿佛胸有成竹了。当然,这种经过了进一步深思熟虑构想出来的艺术意象,特别是长篇巨著的艺术意象,是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山穷水尽”的艰辛探索和艺术想象的,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作者,方能换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意象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