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社会分工
我们认为,艺术家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这种分工,首先是工作领域的分工,即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分工;其次是艺术门类的分工,即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具体艺术门类的分工;最后是某一门类的内部分工,如电影中的导演、摄影、剪辑、化妆、道具、配乐等工种的分工。
(一)工作领域的分工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之后,艺术生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这时才有了专业的艺术家。具体来说,社会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可以摆脱直接的生产劳动,转而从事艺术创作,他们发展着自己的艺术思维能力,集中社会的审美需要,创作出专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社会分工固然有利于艺术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但是与其相应的客观结果是:一方面群众的艺术才能受到压抑;另一方面艺术才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身上,这也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家的局限,即分工造成了艺术家和普通群众的分离。
对此我们认为,社会分工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人的艺术优势地位,而使得其他普通人的艺术才能受到抑制。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经受着重重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是没有条件去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的,他们缺乏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手段,甚至还被剥夺了欣赏的权利。但是,这并不是说劳动人民没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才能,更不能成为艺术家高高在上的理由。历史表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和民间艺术,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具有创造性的;只是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往往不如专业的艺术家那样精细、文雅罢了。而且,专业的艺术家也常常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受到启发,以至影响自己的风格,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这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乏实例的。
例如,柴可夫斯基某天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柴可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一本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民歌集)。两年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又用这首民歌作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 “如歌的行板”。由此可见,艺术家虽然在工作上有区分,但是在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融入群众生活、深入群众生活,去了解、去认知、去发展。
(二)艺术门类的分工
一般而言,从艺术生产的门类来看,艺术家可以具体分为文学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等。艺术生产分工的细化,使得艺术家往往倾注全力钻研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一般来说,一个艺术家往往既无心思也无精力同时发展多个门类的艺术技巧。画家重视线条、色彩、造型、布局,作曲家看重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不同的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及技巧要素,需要艺术家花时间去钻研探究。
(三)某一门类的内部分工
艺术生产中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某些门类的艺术生产比较复杂,它不是一种一次性的艺术生产方式,不像绘画、作诗等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够一次性完成创作,而是一种多次性的艺术生产——需要以集体合作又有内部分工的方式来完成艺术创作,如电影、戏剧等。一次性的艺术生产主要依赖于以个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如文学家、雕塑家、画家等,而多次性的艺术生产依赖于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如编剧、导演、演员等。以电影艺术的创作为例,每一部影片的拍摄,都需要经过编、导、演、摄、录、美、音、服、化等各个部门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创作成功。这类艺术生产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艺术家之总称下,又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艺术生产的分工在今天的实践中越来越细化,尤其在某些市场化程度较成熟的领域,某种看来是个人完成的工作也开始由集体创作完成。比如,剧本行业,往往先由剧本总监审核创意,再交由编剧开始写分集梗概和具体情节。这是为了迎合影视市场海量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的必须操作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快速、高效、大量地生产出影视剧,以充塞那需要被消费的海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