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决定论和题材无差别论
关于题材,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题材决定论”,另一种是“题材无差别论”。前者把艺术的成功完全归因于题材的作用,后者则完全无视题材的价值,两种态度都走了极端。
(一)题材决定论
“题材决定论”的观点自古以来就很有市场。如西方美术理论中,把题材划分为宗教、神话、历史、风俗、风景、静物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次序,这是“题材决定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种态度容易把艺术创作完全归结于内容、意义层面,从而忽略艺术自身的审美形式层面,把艺术只是简单地看作意识形态、社会意义等功利性层面的玩意儿,这种态度很容易导致艺术堕落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说教的工具。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电影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写重大题材”的口号,当时受到苏俄战争电影的影响,电影管理者要求电影追求“史诗性”,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创作者去写“重大题材”。在“重大题材”和“史诗性”的标准下,许多剧本被否定;即使一些“重大题材”的剧本,也因求大求全,最终流产或者难产。如反映抗美援朝的题材,要求必须具有史诗规模,规定影片中要出现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将领,并且要表现中朝人民的友谊,中朝军队的团结,以及战争的战略思想等。反映土地改革的电影,要求全面反映土地改革中各阶层人物的态度和土地改革政策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土地改革工作的教科书。类似剧本完成后,经反复修改,仍因为违背电影规律,难以投入拍摄。“题材决定论”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条重要的政治标准,这条标准不仅成为许多非“重大题材”电影受到排斥甚至批判的理由,同时也是许多影片包括后来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获得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一方面,不能因题材重要而单一化。艺术要讲究百花齐放,若只以题材重要次要而决定取舍,最终会落得写尽千篇皆一律的重复性之囹圄。另一方面,不能因题材重要而忽略形式美。一个艺术品,倘若首先不能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而空流于宏大题材的喋喋叙事,也终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
(二)题材无差别论
“题材无差别论”的理论依据是把艺术只规定于形式一方面,而对艺术价值来说,题材只不过是借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此观点认为,只有外行和一般大众才对题材和故事感兴趣,而美术家们则只关心那些与绘画、雕塑等本质特征相联系的艺术语言,如空间、结构、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这种态度会导致艺术创作者忽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题材的提炼,而只是把心思全都专注于艺术技巧层面。
题材当然是有差别的,因为社会生活是广阔的,源自其中的题材自身当然也就有差异性。有的是重大历史题材,有的是普通生活题材,甚至有的不能算作题材,就像鲁迅所说的:“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比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鬼,画栗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对待题材不能无视其差异性。甚至,题材还不只是一个内容问题,它更是一个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层次问题。
综上所述,“题材决定论”是投机的功利主义产物,“题材无差别论”是狭隘的技术主义产物,这二者都不是正确的艺术创作态度,是艺术创作者要杜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