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
(一)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材料和手段,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艺术门类,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四大体裁。
(二)文学的特征
1.形象塑造的间接性
文学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由于文学艺术不具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性,所以,不同于绘画用色彩和线条塑造的直接可视的形象,也不同于音乐的听觉感知形象,文学的形象乃是通过对文字符号阅读进而在内心创造出形象。由于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文学家只能使用这些符号对自己心灵中孕育成功的艺术形象进行传达,而不能直接塑造形象本身。因此,黑格尔说:“所以诗人的创造力表现于能把一个内容在心里塑造成形象,但不外现为实在的外在形式或旋律结构,因此,诗把其他艺术的外在对象转化为内在对象。”他认为,诗的内容、媒介和表现方式都是观念性的。文学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和音响等,实际上是看不到、听不到的,更是不可触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能够对人物、情境等作出极其生动的描写,但是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只能是在读者的想象中唤起的感受。由于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感官,而是诉诸想象,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因而也被称为“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等相对应。
2.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带来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这虽是文学的短处和局限性,但文学表现的天地却因此更加广阔,外至世界之宽广博大,内至心理之曲折精微,文学都可以从容地表现出来。由于语言手段在表现上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它可以进行最充分、最自由的描写;它能够表现作家所意识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存在于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事物。如在小说中,不仅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以及生活环境等,而且可以直接、深入地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像这样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意念和感觉等,是别的艺术门类无法做到的。绘画对于人物内心活动,只能通过人物在一瞬间的特定表情和动作以及和他人的关系暗示出来,而不能直接表现;戏剧和电影等,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只能通过人物行为(包括动作、表情、对话等)表现出来,而不能直接去描写;如果利用旁白、独白等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实际上就是借用了文学的手段。
(三)文学的分类
1.诗歌
(1)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2)诗歌的特征
①讲究格律
诗歌是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的。与歌舞的密切结合,使它“生来”就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中国古代的词、曲和现代的歌词也都是与音乐相联系的。这样就在文体结构和语言运用上形成了一定的要求,格律也就成了诗歌形式上的鲜明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有严格的格律,特别是律诗和词,句式和音律都形成了特定的模式。欧洲的十四行诗,一首诗分两段,每段两小节,上段每小节四行,下段每小节三行,每行诗的音节也有要求。现代的“自由体”诗歌,形式上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也讲究节奏和韵律,小节和句式也要相对整齐一致。
②长于抒情
抒情性是诗歌最有本质意义的特点,郭沫若称“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形式上有严格规定,在对情节和事物的具体描述方面,远不如小说和散文那样便利。但是它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性,与音乐比较接近,这就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了优势。诗歌在叙述与描写方面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冷静的描述同诗歌是绝对不相容的。写景诗往往借物抒情,叙事诗往往托物言志,可见诗歌抒情性之重要。
③高度凝练
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总是选择最使人感动的内容去表现,并且去粗取精地获得广泛的意义。诗歌的描写总是抓住最具有特色的事物,从而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诗歌的语言也是最为精练的,诗人艾青称它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2.散文
(1)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在题材上,从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感触,都可以纳入其中;在表达上,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也都可以任意利用。散文的种类多样,一般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
(2)散文的特征
①形散神不散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一个特征,是指散文虽然在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享有极大的自由与灵活性,但是主题与立意仍然是集中的。优秀的散文,可能看起来悠意挥洒,不拘一格,论今说古,旁征博引或随意点染,然而其思想意图总是明确而突出的。表面形态的“散”与内在精神的“不散”,在这里形成了统一。
②不尚虚构
散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一般都有实际依据。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人和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等,在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当然,不能说散文中没有想象、夸张等;相反,运用想象、联想、推理等,对于散文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3.小说
(1)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小说的特征
①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进行多方面的细致描写。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唯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②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甚至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等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其故事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③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指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任何一部小说所描写的情节和刻画的人物,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存在,绝对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4.戏剧文学
(1)戏剧文学的定义
戏剧文学也称剧本,是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广义的戏剧文学,包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在内,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分为话剧、诗剧、歌剧。
(2)戏剧文学的特征
①台词的口语化
戏剧文学主要利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它不能像小说和散文那样,从侧面对人物进行介绍和描写,更不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也不能参与评论和抒发感情。要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理解人物、接受剧作者对生活的解释,台词就必须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民间语言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乃至俚语的适当运用,有助于台词的口语化。在注意台词口语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和纯洁性,注意对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使之成为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
②戏剧冲突的尖锐性
剧本是供戏剧演出用的,一切都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因此要有戏剧性,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所谓戏剧性,就是要在舞台上演化为演员的行动和剧情包含着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性是剧作艺术的主要特点。戏剧性包含多方面要求,如偶然性、突变性、传奇性、震撼性等,但主要是针对戏剧冲突而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的神圣法典。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构成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发展到极点,形成对抗性斗争,便形成冲突。小说或散文、诗歌,可以只写差异,写矛盾而不写冲突。但戏剧文学必须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社会冲突和内心冲突中来表现。冲突本身是生活矛盾和本质的集中反映,最具有艺术吸引力和震撼力。
③选材的高度集中性
戏剧的第三个特点,是选材有限制和表现要集中。因为剧本是要搬上舞台由演员演出的,而且人物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所以题材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可以写成小说的材料,不一定能写成戏剧。而且戏剧的全部内容,最多只能在几幕或几场中来表现,整部戏的时间长度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剧本的情节结构要更加集中。如老舍的《茶馆》,其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所有内容都集中于三幕,而且是在一家茶馆内部表现出来的。如果把一部小说改编成戏剧,必定要删减原作中的许多内容,把需要的内容集中在几个场景中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