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以能够假中见真

艺术何以能够假中见真

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文艺反映生活本质这一求“真”价值趋向存在的普遍形态。因此,鲁迅说艺术是“假中见真”的。当然,“假中见真”的艺术效应,建立在它们符合事理逻辑或者符合情感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在能为读者所接受的基础上。通俗地说,人物、情节都可以是假的,但是道理、情感却都是真的。这是虚构和虚假的最大区别,虚构是假人假事、真情真理;虚假是假人假事、不合情理。

符合事理逻辑的艺术情境,即或其时空、环境及人物关系的设定荒诞不经,也会在读者的心里唤起真实的幻觉。如《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所“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因此,清初作家袁于令说它述“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符合情感逻辑的艺术情境,同样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同。《牡丹亭》里杜丽娘“梦而死”“死而生”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由于情感真挚并与读者心心相印,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忽略其他而“以假为真”。其他以大胆想象创造奇幻形象的浪漫主义之作,如蒲松龄那满世界神仙狐鬼精怪的《聊斋志异》,虽说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诚如鲁迅所言,它“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很可怕”,演绎的依然是人间的悲喜剧及对真善美的炽热追求,只不过是将“真实”隐匿在虚构与想象之中罢了。

可见,艺术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