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的类型

五、艺术风格的类型

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一般而言,古人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采用形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这种分类表面上看似无逻辑,却更切合多数人的审美经验。

(一)刚柔之分

比较简单的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明确采用阳刚和阴柔两分法,并分别加以具体描述: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姚鼐提倡刚柔并济,二者不可偏废,阳刚和阴柔都是美,但应相济互补,否则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

(二)八体之分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其《文心雕龙·体性》归纳文学的风格有“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从“辞理”“风趣”“事义”“体式”等综合角度,刘勰把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成四组八体,每组一正一反,“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由此构成了一个隐含了八卦图像的风格类型系统,“八途而包万举”。

(三)二十四分

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对诗歌各种风格类型的理论探索大为加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虽然主要是对诗歌风格进行分类,但也适用于其他文体,且这些风格概念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