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艺术与民族
作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群体,民族对于艺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反之,艺术作为审美的最高级形式,往往呈现鲜明的民族性,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
(一)民族对艺术的影响
民族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民族由于长久以来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民族性格、风俗传统等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差异。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尽管同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意大利绘画与德国绘画的风格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种族、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确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不论是佛罗伦萨画派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还是威尼斯画派乔尔乔涅的代表作品《熟睡的维纳斯》,抑或是威尼斯画派另一位著名画家提香的《圣爱与俗爱》《花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当时地中海沿岸繁华富裕的世俗气氛与色彩绚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艺术家用宗教的题材来表现世俗的生活,在画人和画神的时候,都同样富有生活的气息,用诗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人体美。而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的作品,不管是丢勒的《四使徒》和《画家母亲》,还是荷尔拜因的《艺术家的妻儿》和《伊拉斯谟像》,仿佛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就像丹纳所说,“在德国,纯粹观念的力量太强,没有给眼睛享受的余地”“不是画的肉体,而是画的神秘的、虔诚的、温柔的心灵”,在作品中流露出“深刻的宗教情绪”。
伏尔泰在《论史诗》中也明确提出了民族性会带来艺术表现的不同。他认为,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则是辞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英国人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优雅的风格。
(二)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标签
一个民族长久固定地使用某一整套艺术符号形式,从而使得该种艺术符号习惯化地成为该民族的文化标签。以音乐为例,听到《紫竹调》《茉莉花》等流畅婉转的五声调式,会想起江南的秀丽风光;听到《阿拉木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音乐里的半音和切分音型时,会想起维吾尔族的奇特风情;听到《牧民新歌》等悠长高扬的牧民长调,就会想起辽阔的蒙古草原;听到《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傣族音乐里的级进和滑音的演奏技巧,以及婉转甜美的旋律和葫芦丝音色时,仿佛能看到一个傣族的姑娘婀娜的身姿在月光下的竹林里轻轻地摇曳。这里,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和那个独特的民族相联系,而不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民族音乐长久地使用相关的音色、节奏、旋律发展的手法、演奏技巧等艺术符号,所以给受众一种关联对应的反应模式。
▲你能从这些服饰符号上认出她们是哪些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