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与表现专题

一、再现与表现专题

(一)艺术创作中的再现手法

1.定义

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表象的真实,在创作中倾向于认识客体的内部本质规律。

2.特点

再现的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性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3.代表作品

再现的这些特点在现实主义艺术中较为常见,如在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蔡楚生和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中,就体现得特别明显。

4.地位

再现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1.定义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2.特点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3.代表作品

表现的这些特点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较为常见,如在庄子的散文、李白的诗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等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4.地位

表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个主要倾向,其作品想象丰富,感情充沛,瑰丽灿烂,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得到群众的喜爱和接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缺陷

1.再现说的缺陷

再现说往往重客体而轻主体,主要体现在:

第一,忽略了主体的创造性。再现说虽然重视和强调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也把这种客观因素过分夸大,忽视和否认了艺术家的精神创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提出“美是生活”这一论断的同时,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排斥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想象,否定艺术家的能动作用,认为艺术只是现实的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摹仿,甚至责备艺术“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

第二,忽略了艺术的情感性。再现说虽然强调艺术要去表现世界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这的确不失其伟大之处——但再现说往往单一地强调再现客体,从而忽略了人们内心情感的重要方面。对世界的认知固然重要,但是在艺术中,“知”还必须和“情”“意”紧密结合,这是艺术反映世界的独特要求。

第三,朴素的再现说往往只停留于表象,而未深入内在本质。再现不是对生活表象的机械反映,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将内在的规律和本质揭示出来。

2.表现说的缺陷

表现说虽然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却把这种主观因素过分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以至完全否认客观因素的作用。

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下的艺术本质论,用它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就必然要否认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主张艺术只是“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意志、意识、感觉或情感的表现。问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意识、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先天就有的吗?是世界的本原吗?它们难道不是人在社会中活动的产物吗?

(四)再现和表现的关系

关于再现和表现的关系,我们认为:首先,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它既离不开客观的社会生活,又离不开主观的内心情感,既要对世界进行本真的再现,又要对内心进行情感的抒发,所以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其次,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侧重再现还是表现上是有所区别的,这与艺术门类的特征相关。最后,在东西方的艺术发展史上,对再现和表现的理解及运用,呈现了一种逆向运动的流变特点。

1.统一性

艺术是人类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来源于生活,又离不开人的主观加工。因此,艺术是主观的人和客观的物的统一,它既要反映外在生活的客观世界,又要反映内在心理的主观世界。既有再现,又有表现,二者的统一是必然的、普遍的。这种统一,在不同门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艺术作品中,对主观与客观这两种因素各有侧重。

现实主义艺术偏重客观的再现,强调写实与逼真。但是,在实际创作中,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形象又都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但这幅再现之作中难道没有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的态度吗?

浪漫主义艺术偏重主观的表现,强调情感与理想;但是,谁又能否认浪漫主义艺术中的形象也有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来源呢?浪漫主义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形象是主观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的化身,而这幅画所反映的不正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这一客观现实吗?

▲罗中立,《父亲》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

2.侧重性

不同艺术门类的语言媒介各有差异,导致了不同艺术门类对再现和表现各有侧重。比如,音乐的纯旋律音响、舞蹈的肢体动作等表情艺术的符号往往具有强烈的抽象性、模糊性和非语意性,所以它们既不能从视听上完整再现一个事件的现象,也不能从语意上描绘出这个事件的现象和本质;它们只能侧重于这种事件的情感状态,即侧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反,绘画、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则因其影像的视觉直观性而更长于对客观世界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