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术与道德
(一)联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善与恶、真诚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都属于道德范畴。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反映并且影响人类社会的道德。艺术既受道德的影响,反映道德体系;又对道德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它传播一定的道德观,也对社会道德体系表现出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正因如此,道德就不得不被引入艺术评价标准中。孔子在听音乐时,就明确以道德标准来衡量音乐艺术之高低,他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上品;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虽然美却不符合道德要求,因此不能算作上品。再到以后的“厚人伦、美教化”,乃至今天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艺术作品中道德展现的重视程度。
(二)区别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虽然紧密,但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艺术求美,道德求善。艺术的任务,是将一个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从而获得情感判断的愉悦。虽然艺术可以表述道理,但它的任务不是说教一个道理,而是情感愉悦的获得。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将艺术堕为说教的工具。鲁迅在批判宋人小说时认为:“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因此,只有将社会的伦理秩序融入审美的形象之中,方能达到真善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三)道德对艺术的影响
1.道德必然呈现在艺术中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反映,而伦理道德体系是其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个时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秦香莲》
中国传统戏曲《秦香莲》是个典型的例子。故事内容如下:陈世美家境虽然贫寒但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陈世美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在家苦等陈世美但久无音讯,遂携子上京寻夫,陈世美非但不肯与其相认,还派韩琪追杀她们。韩琪良心未泯,不忍下手,最后只好自尽以求义,而秦香莲反被当作凶手被捕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岂料半途证人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证据后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铁面无私,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整部戏曲作品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编排,有力地彰显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婚姻道德——糟糠之妻不下堂、善恶之行终有报。
再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尤其《复活》这部小说更是通过玛斯洛娃的悲惨遭遇和聂赫留朵夫赎罪的行动,着重表现了他们精神和道德的“复活”过程。还有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我国蔡楚生导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剧《渴望》,21世纪初红火的电视剧《金婚》,近年的《都挺好》《小欢喜》等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深深地涉及了道德内容,引起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的沉思。
放眼华语乐坛,中国流行乐坛的最近30年,深刻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实践的变迁,从20世纪90年代的两人爱情占歌曲题材主导,到现在的三角恋情歌曲数量激增,其实是有着人们爱情伦理观念变迁的影响的。郭富城的“对你爱、爱、爱不完”;刘德华的“有你有我有情有天有海有地”;尹相杰的“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张学友的“即使你离开,我热情未改,这漫长夜里,谁人是你所爱”;黄家驹的“喜欢你,那双眼动人,笑声更迷人”,这些都是在诉说两个人的爱情。现今则不然,人性自由观念的解放、性爱观念的变迁直接导致了社会实践的变化,并在流行歌曲上有所体现,许志安的“最心爱的情人,却伤害我最深,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李圣杰的“看见你和他在我面前,证明我的爱只是愚昧”; 阿杜的“我躲在车里,手握着香槟,想要给你,生日的惊喜,你越走越近,有两个声音”;王菲的“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乃至胡杨林的“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这种三角关系题材的流行歌曲大量出现,既是情爱伦理道德观变迁的产物,也反过来以情感培养的模式使受众养成了免除抑制的心理惯性。
2.道德善恶影响艺术的道德取向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的道德善恶会直接影响作品的道德取向。
进步的道德观渗透进艺术作品,往往会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法国文学家小仲马在创作《茶花女》这部小说时,正是19世纪中叶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没落的贵族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都疯狂追求花天酒地的享乐生活,面对世风日下的丑陋现实,小仲马的道德观和创作态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深深追悔自己早期作品的浅薄无聊,因此,他开始以探讨社会道德问题作为其创作《茶花女》的主旨。他说道:“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因此,小仲马一反当时的世俗道德标准,把同情和赞美都给予了一个出身贫苦、堕入风尘又无力自拔的妓女玛格丽特,以白色的茶花来象征她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同时小仲马又在作品中无情地揭露了上流社会道德的虚伪,融入了他鲜明的道德评价。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观则对艺术的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天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许多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前后的法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伪善自私,深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如果莫泊桑循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或许可以发出与巴尔扎克同样耀眼的光辉。但是落后的道德准则成为他前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像阴云一样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辉。他在小说《巴里斯太太》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巴里斯太太与其情夫偷情的勾当,在《一次郊游》中自然主义地描绘了两个轻薄儿在郊外奸污素不相识的母女俩。托尔斯泰尖锐地指出了这些作品道德上的污秽,他认为,莫泊桑以最动人的笑谈形式来描写这种恶行,其同情一直都在这两个流氓方面,小说只写了事物的一个最无意义的方面——流氓所获得的满足。托尔斯泰指出,一个没有明确而固定的新世界观的作家,尤其是那种认为甚至不需要有世界观的作家,是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来的,他可能写得很好、很好,但不是艺术作品。因为他缺乏创作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主要的条件——对他所描绘的事物的正确道德态度。由此可见,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四)艺术对道德的影响
在艺术活动中,主体会通过移情心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认同,从而被艺术中的道德同化。正是因为这一点,艺术能对道德产生影响。
1.艺术对道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影像传播的当今时代,通过大众普遍接受的影视艺术形式承载社会道德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文艺手段。《神雕侠侣》对自尊上进的强调,《天龙八部》对大义小我的侧重,《琅琊榜》对家国情怀的叙说,《山海情》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渲染,这些优秀的电视剧对建构整个社会的积极风貌无疑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艺术首先要讲究美,但若讲究了美的艺术还能净化世人的灵魂,岂非善哉?
2.艺术对道德有能动的改变作用
艺术也能改变道德。比如,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禁欲主义常常遭到色情纵容者的对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薄伽丘的《十日谈》砸了一个豁口;宋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被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戏谑和反抗。这些作品实质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长期统治、束缚的反叛。再比如,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思想启蒙式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鲁迅更是写出了《狂人日记》《祝福》等发人深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