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构成(四分法)

三、艺术作品的构成(四分法)

综合上述诸多名家的观点,我将艺术作品的构成划分为四层:物、言、象、意。

第一层是艺术质料层,这一层主要指人们对艺术的材质物料本身的感受,这些材质此时尚未被形式化。

第二层是艺术形式层,这一层主要指人们对线条、色彩、明暗、音色、音高、音强、节奏等艺术语言的纯形式感受。它依赖于感官的感觉能力,是浅层的心理感受。

第三层是艺术形象层,这一层是对形式感觉进行综合后的整体形象认知。它依赖于知觉心理能力,是浅层心理感受的升级。

第四层是艺术意蕴层,这一层是主体对形象介入后所引发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综合判断活动。它表现为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同时显现出理性认识和意志愿望。

(一)物

艺术作品结构的第一层次,是艺术的物质材料。海德格尔说:“即使享誉甚高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在建筑品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在艺术作品中,物因素是如此稳固,以至我们毋宁反过来说,建筑品存在于石头里,木刻存在于木头里,油画在色彩里存在,语言作品在话音里存在,音乐作品在音响里存在。”

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有两个意义:

一方面,物质材料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桑塔耶那曾说:“材料效果是形式效果之基础,它把形式效果的力量提得更高了,给予事物的美以某种强烈性、彻底性、无限性,否则它就缺乏这些效果。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水墨画之所以会表现出那种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当然离不开水墨晕染开来由重及轻的外在形式,而这种形式的生成,自然又出于宣纸和水墨的材料特性。所以说,物质材料对意象世界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这是任何一个搞艺术创作的人都必须重视的。

另一方面,物质材料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例如,大理石雕塑给人一种坚硬、沉重、粗糙、有色彩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它有助于在观赏中形成一种气氛,这种气氛环绕着逐渐清晰的意象,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一种王夫之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的氛围。这种韵味和氛围,就是从作品的材料层中淡淡吐出的。正是通过这种韵味和氛围,作品的质料感融入了美感并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二)言

艺术作品结构的第二层次,是艺术的语言形式。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规则、手段,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官感受特征。这种形式之美,是物质材料按照“人化”的要求形式化后产生的美感,具有感性的纯粹性,是一种不关涉艺术作品内容的审美层次。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

1.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如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和声的进行等音乐组织形式,可以唤起人们的“音乐感”;京剧里字正腔圆的唱段,可以作用于“有音乐感的耳朵”而引起听众的美感;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雕塑的形体韵律、建筑上的对称或变化整一,都可以作用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正如卡希尔所说,“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黏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形式美。

2.文学的形式美分析

以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非常著名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心灵。这篇作品给读者的第一审美感受,就在于其形式之美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是两个字一组,句读简洁、明晰又非常顺口,平仄起伏连绵,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押a韵,形式上因之而充满了和谐美感。

3.绘画的形式美分析

在绘画作品中,线条、色彩、形状等纯形式因素可以产生审美感受。如齐白石的《柳牛图》,这幅画上的牛和柳条都可以说是形式美的经典。牛是从背后画的,先用淡墨画了牛的身子和两条腿,再用浓墨画了一只牛角和一条尾巴,这种墨色的浓淡对比,极其简洁而又给人以愉悦感。最为精彩照射的是从上面垂下的布满画面的柳条,细长、柔软而又坚韧,在春风中摇荡的纯粹线条化形式,也给人以愉悦的视觉美感。

又如毕加索的《斗牛》,通过极简洁的点和线,把放牧场的风光和斗牛场上刹那间的惊险场景,描绘得极为生动,画面充满动感和光感,这正是点和线构成的形式感。

▲齐白石,《柳牛图》

▲毕加索,《斗牛》

4.音乐的形式美分析

在所有门类中,音乐最具有形式性。因为音乐旋律本身不讲究语义理解和造型直观,而是侧重在形式上和心理情感运动取得同构,以获得情感的愉悦满足。

以二胡名曲《江河水》为例,该作品采用压揉技法模拟酷似人声哭泣的音色,一连串的下行线条,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胡曲《江河水》简谱

5.质料和形式的关系

自在的物质材料在未变成作品之前,它们并无任何艺术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仅仅具有成为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们被艺术形式涵盖,从属于特定的创作意图,被利用起来,即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和运动,成为具体艺术形象的体现者时,它们才能现实地发挥构成艺术作品外部形式的作用。也就是说,石头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人的主体性将石头按照人的情感组成了新的不同于原来石头的感性样式。这种主体性尤其表现在艺术美的形式法则之上。

▲自在状态的石头(质料)▲被艺术形式介入后的石头

(三)象

艺术作品结构的第三层次,是艺术的整体形象。艺术形象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如人体、姿态、行为、动作、事件、物品、符号图景等可以用艺术语言指称的具象世界。它既可以指文学作品中的整个故事过程,也可以指绘画中视觉感官所知觉到的整体对象,还可以指音乐中听觉感官所知觉到的整体音响符号。

在“言、象、意”的审美层次中,“象”处于文本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中间地带,它既是“言”的整体组合,又是“意”的承载和现象化展示。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结构的传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因此,“象”是“言”和“意”的混合体,是艺术表现的中心。

艺术形象具有如下特点:

1.文本结构:外在感知、内在意蕴(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由“言”组成的、能够表达“意”的中介体制,是言和意的组合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既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也能够蕴含内在的意思。

从艺术形象的外在感性层来看,艺术形象是可被感知的客观存在。说艺术形象是个客观存在,是因为一来艺术形象的来源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二来艺术形象所依赖的质料和形式是客观显现的。说艺术形象是可被感知的,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离开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艺术形象便无法存在,作品也就无法存在。

从艺术形象的内在意义层来看,艺术形象是内涵丰富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作为一种人造的符号显现体,不仅仅是因它自身的感性形式而存在,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情感,以可感的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可见,艺术形象是内涵丰富的主观精神和外在可被感知的客观存在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根本来源:人心营构、天地自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山海经》异兽图

清代文论家章学诚将形象分为“天地自然之象”和“人心营构之象”,前者即物之表象,是自然存在之物在人心中的客观反映;后者则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人为创造的产物,这种形象虽是人为的,最终还是客观物象曲折的反映。因此,章学诚说:“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可见,艺术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创作方法:假人假事、真情真理(虚构和真实的统一)

艺术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甚至有的与生活本身逻辑也不一致;但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

艺术作为对生活的偏离,本就需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默契,欣赏者必须允许创作者进行虚构。日月山川、草木虫鱼皆可通人性,动物能说话、时光可穿梭,屈原可以上叩天庭之门、但丁可以下睹地狱之苦、孙悟空可以大闹三界,欣赏者非但不指责其无稽虚妄,反而为这满纸荒唐而忧喜悲欢。可见,假定性必须是艺术形象存在的前提条件。

但是,艺术形象的假定性又要遵从一个原则,即必须合情合理。这也是虚构和虚假的界限。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必须合乎客观规定性。这个“理”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或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艺术形象所使用的一切假定性手段,都要为揭示这种现实关系及其本质规律服务。不管欣赏者面对多么荒诞虚妄的艺术形象,仍然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理”加以衡量,如果符合这“理”,就认为是真实的,否则就不真实。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用尽毕生精力,也没能走进城堡的故事,荒诞离奇。但却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生活中常有的境况:目的虽有,无路可循。因此,形象尽管荒诞,但是却由于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而显得真实。

所谓“合情”,是指艺术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表面看明显不真实,但是李白所描述的人生短暂的真切感受,这种看似不真实的描写却在情感的通融里变成真实的了。

4.创作要求:典型概括、鲜活生命(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从艺术形象的深刻程度来看,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只有能够概括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艺术形象才算是优秀的艺术形象。另外,艺术形象还要讲究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这样才会更有魅力。黑格尔认为,《荷马史诗》中,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充满生气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具有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伪君子代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贵族少女的代表

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都是独特个性和广泛概括性的统一。如阿Q这个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性格内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阿Q是旧中国农村一个贫苦落后而又不觉悟的农民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既有农民质朴憨厚的一面,又有落后、麻木的一面,体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和复杂性。阿Q作为一个长着癞痢头的活生生的形象,自然有其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可是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让他习惯于自我欺骗、自我麻醉,这种麻木、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又会使我们震惊且惭愧,因为从他的身上,我们偏偏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精神状态,是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民性弱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提供给我们的艺术形象就是个性和共性统一的画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现象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画面,然而这个作品的形象却是那个时代落魄天涯、羁旅异乡的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画面呈现的虽是个别失意文人的凄苦情境,但它却概括了整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痛苦,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艺术形象的概括性。

5.感知特征:不同门类、冷热不同(确定和模糊的统一)

不同门类的艺术形象,其确定性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在电影、电视、戏剧、美术等诉诸视觉的艺术门类上,确定性就比较强;在音乐这种非视觉、非语义的听觉艺术门类上,形象的确定性就比较弱。在文学这种想象性的艺术门类上,形象是确定与模糊的统一,这一点在艺术的特征一章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四)意

艺术作品结构的第四层次,是艺术的意蕴内容。艺术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志等各种内容,属于艺术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意蕴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意蕴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意蕴是可以被主体把握的。意蕴存在于作品的具体艺术形象之中,它依赖于主体的感性认识获得艺术形象的全部把握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被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所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是意蕴呈现的重要特点,这与哲学不同,哲学是完全排除了感性因素成为纯抽象的理论。

第二,意蕴是多义的。艺术形象作为一种表层能指的符号,其本身的具象性和非概念性决定了其是一个可以被开放解读的空白,再加上所指意义本身的层次有多重性,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艺术意蕴具有了多义性、模糊性、朦胧性,在艺术审美中,这种多重意蕴的混合交叠反而会产生独有的审美效果。我们看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的“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诗人真实要表达的意思,即“意蕴”,这个意思必须要表达出来,不表达出来就没有了内蕴,没有了深度,没有了“理”。但是这种内在的意思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否则就没有了含蓄,没有了趣味,没有了格调。试想,若是将最后一句诗改成“犹带皇帝恩宠来”,则未免剪云为裳、以迹象绳玄渺了。所以要表达皇帝恩宠之意,但又不能直接用皇帝恩宠四个字。于是,要用其他的关联性语词“昭阳日影”来替代,这样才能造成一种朦胧感、含蓄感,同时又和要表达的意思混合在一起形成意蕴多重感,具有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正因如此,艺术意蕴才需要欣赏者细细品味、反复领会,用全部的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第三,意蕴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从王扶林《三国演义》中的“尊刘抑曹”到高希希《三国》中的“等观曹刘”,再到张永新《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盛赞曹操乃平定天下之雄主,整个三国系列艺术文本中的内蕴在不断被重新生成。可以说,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历史上经过人们的不断体验和阐释,它的意蕴,它的美,也会不断有新的方面或者更深的层面被揭示、被照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意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的显现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成过程。

▲王扶林,《三国演义》

▲高希希,《三国》

▲张永新,《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2.意蕴的领域

一般而言,一个优秀艺术作品的意蕴往往指向三个层面。

(1)历史意蕴

历史意蕴是指在具象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的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充分挖掘了历史规律的作品,往往具有相当的社会厚度。如《水浒传》,它描写了北宋时期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展示了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波澜起伏的斗争画卷,其包含的历史意蕴自不待言。

有的艺术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包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诗所描写的形象是乐游原上黄昏时节的夕阳景色,但它却暗示出值得留恋的大唐帝国已日薄西山的历史内容。

(2)哲学意蕴

哲学意蕴是指在具象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的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此时,可以获得洞悉宇宙奥妙的愉悦快感。艺术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在《诗学》中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不少诗人以表现哲学意味为最高艺术追求。我们来看唐朝布袋和尚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秧都是倒退着边走边插,看似是在退步走,其实是一种前进的收获,这种人生哲理的获得,读来顿觉奇妙无比。再看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着重渲染闲适避世生活的情趣,其中“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充满了人生的哲学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3)审美意蕴

审美意蕴是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纯粹的、无目的的情感愉悦。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的理性之作才算上乘的作品,有些艺术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并不涉及理性,甚至仅有简单纯粹的情感愉悦,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请看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的意蕴单一而纯美,仅表现由海棠花的香艳所引起的诗人的兴奋和他那孩童般天真的爱美之情。所以,“意蕴”之中,还应包括审美意蕴这一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