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承
继承是指把前人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艺术理念等接受过来。从广义上来说,继承在艺术发展中无处不在,因为人类活动的历史是连续的、不中断的,人类知识的叠加,对自我历史的确认,都离不开文化内涵以及外在符号的传承。前代的艺术对后代的艺术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对前代艺术的成果也会有集成保留。
(一)继承的原因
1.生活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不同社会的生活内容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也必然要求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总离不开衣食住行、亲情爱情等内容,生活内容的相似性就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推翻过去,重新生成一个与过往完全不同的内容。
2.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认识是世代积累的过程。以三国题材的文艺作品为例,罗贯中的小说《三国志演义》囿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站在了尊刘抑曹的角度,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基本就是对罗贯中小说“尊刘抑曹”历史观的重现;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采用了“等观刘曹”的视角;张永新导演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又继承和发扬了高希希《三国》的超越性历史观,从“天下为先、历史大势”的角度来观照三国历史。可见,艺术对生活的认识,往往是在前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艺术自身的形式技巧所决定
艺术作为一种外在形象的塑造,有其自身独特的质料和形式,这些质料和形式也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学习西方绘画就要继承焦点透视、光线明暗、比例对称、色彩关系等,学习中国画就要继承十八描法以及皴、擦、点、染等基本笔墨技巧。这些技巧,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后人既然不能每一个都重新发明,那就只有继承前人的成果。
(二)继承的体现
1.内容的继承
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作品中都有所继承,如对祖国的热爱、对山河的赞美、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渴望、对不幸的同情、对残暴的愤慨、对正义的讴歌、对邪恶的鞭挞、对和平的追求等。
2.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最为明显突出。文艺复兴时期从乔托、波提切利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主张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继承关系。我国书法艺术从晋代的王羲之父子,唐代的颜、柳、欧到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和元代的赵孟頫,他们对书法艺术形式的追求都是骨肉相称、动静相宜的用笔美,平衡对称、疏密相间的结构美,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意境美,这也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继承关系。张大千曾说,他对从石涛开始上溯明、元、宋诸家的艺术形式的继承,“首先应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临摹的功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线条,进而了解规矩法度”。
3.种类的继承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不可能也没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新的艺术种类也不是凭空建立的,元代杂剧的创立,就其内容来说,是继承了唐以来的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的许多题材;就其形式来说,是继承了宋以来的说唱诸宫调乐曲和曲白结合的形式。另外,唐以来的舞蹈,宋以来的傀儡戏、影戏等艺术形式都对戏曲这一艺术种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离开了继承就没有任何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
4.方法的继承
从《诗经》到杜甫,从曹雪芹到鲁迅、茅盾,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传统;从屈原到李白、从吴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漫长河。在对创作方法的不断继承中,也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中国绘画的透视原理重在“散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则重在“焦点透视”。
5.工具的继承
书法艺术离不开笔、墨、纸、砚等创作工具,音乐的演奏离不开琴、笛、箫、筝等乐器。抛弃过去的创作工具、艺术传播媒介而重新采用新媒介来创作、传播艺术,谈何容易?
(三)继承的原则
艺术的继承,是批判的继承,扬弃的继承。批判不是简单地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先生说过要采用拿来主义,无论是对自己的继承,还是对他人的借鉴,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二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徐悲鸿曾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曾之。”此言甚是。
1.继承要避免肯定一切
肯定一切,即囫囵吞枣地全盘继承,不加提取,不加分析,这表现为复古主义。
我国明代永乐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树起复古主义大旗,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使复古主义成为时代风尚,竟达到“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的程度。
他们认为先秦两汉的散文、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都是绝对完美的艺术范本。艺术家只能唯古人是尚,根本无须新的创造。李梦阳以书法为例说明这个“道理”:“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虽“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但只是一些“假古董”,佶屈聱牙,不堪卒读。这股复古主义思潮也影响了绘画。明代一些画家提出“师古人”,照古人的画本一笔笔地摹仿,求得“古人本原”,要求“惟肖古人”。以“南宋”和“文人画派”盟主自居的董其昌甚至提出:“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
复古主义在西方也有。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艺术作品内容是进步的、革命的,形式却是保守的。他认为古希腊艺术具有“伟大的静穆和高贵的单纯”,是艺术发展的顶峰,是一切艺术的典范。据说他常指出学生画模特儿的脚趾或某一部分不符合希腊艺术古典美的要求。学生回答说,模特儿脚趾长得就是这样。大卫教训学生说:不对,应当用完美的古典造型去改变模特儿脚趾的缺陷。他说,要让古代人在他的画面前也感到真实。
2.继承要反对虚无主义
“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可谓这一极端的代表,认为无产阶级文化与过去时代的文化是“不需要继承的关系”,扬言“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掉”普希金、托尔斯泰和一切古典作家,甚至要把沙皇建的房子、铁路通通摧毁。他们中的著名诗人基里洛夫在《我们》一诗中写道:“我们狂热,我们好斗,我们如狂似醉。任人们对我们叫喊:‘你们是刽子手,你们扼杀美!’为我们的明天——我们要把拉斐尔烧成灰,把博物馆统统毁掉,把艺术之花踩得粉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首领波格丹诺夫提出,在彻底否定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建立“纯无产阶级艺术”。这种谬论受到列宁的痛斥,他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当然,要在实践中坚守继承的原则实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艺术继承受到继承者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阶级、利益、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时候,艺术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不在艺术自身。中世纪的艺术可谓神的艺术,它没有继承古希腊的艺术,甚至将希腊艺术中的维纳斯称作“女妖”,许多希腊雕像被用作烧石灰的原料。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没有继承中世纪的艺术,“哥特式建筑”被称作粗野的、不文明的艺术,卢梭说:“那些有耐心建筑这种玩意儿的人,实在丢脸!”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继承的是更遥远的古希腊艺术。恩格斯指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文艺复兴不继承中世纪的艺术,中世纪不继承古希腊的艺术,也未必就是它们不继承对象自身的原因,更多地还涉及政治利益、宗教信仰、人文思想等多方面因素。
(四)继承的方法
1.博观
我们认为,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离不开对诸多作品的一一阅读和分析。
陆机在《文赋》中说的“颐情志于典坟”,借儒家传统的“三坟五典”来泛指各种有价值的优秀文章与著作,这与他下文中的“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是一个意思,强调的就是广博的阅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要博观:“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博观,就是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群观博览之后,就可以纠正由自己的审美趣味产生的偏爱,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对作品有比较客观、全面的看法,对所要传承的文化对象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看法。
2.分辨
博观只是基础,博观的目的是分辨,只有分辨出所要继承对象的优劣之处,才能有选择地继承,而非囫囵吞枣,不分良莠。
杜甫在论述如何继承前人的文学作品时提出了“别裁伪体”的分辨方法。别,指的是别择;裁,指的是裁去;伪体,是指因袭模拟、毫无生命活力的文学作品。《戏为六绝句》中说:“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就强调了文学创作要以《风》《雅》为旨归,表现出强烈的现实精神和艺术活力。杜甫认为,对模拟因袭的复古之作,要加以区别、删裁,“别裁伪体”,进行去伪存真的认真选择,发扬以《诗经》中的《风》《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3.发展
继承并非保留不动,更多地还要诉诸发展,只有在发展变化中,才能更好地继承,这就离不开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不断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既无所不师又无定师,既采取众长又不囿于一家;在“别裁伪体”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要做到无所不师又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长处,在吸取的同时,也有所扬弃。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