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审美范畴
(一)优美
优美又可称作秀美、柔美,是最普遍的审美范畴之一。
1.特点
公式:纤巧、雅致的象+纯粹的感性愉悦=优美。
象的方面,呈现纤巧、雅致、秀婉、柔和、单纯、和谐的感性形式特点。
意的方面,呈现轻松感、亲近感、柔和感、愉悦感以及信赖、憧憬和爱慕等心理、情感反应,这是一种自由和谐、从容不迫的顺受形式,给人以乐于接受的幸福的享乐感。
2.例证
古希腊的人体雕像,拉斐尔的《美丽的女园丁》《西斯廷圣母》,香山的红叶,西湖的雪景,江南的雨巷,林间的小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艺术作品和自然风景,无不体现了物和人之间和谐愉快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优美是在不借助理性认识、只凭借在感性认识的表象层进行情感判断就能得到的。所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优美是一种“纯粹美”“自由美”,指出优美感所包括的四个原则:无功利的趣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概念的普遍必然性。意思就是说,优美并不与人自身的实用目的相关,仅在形式层面就能获得愉悦感;这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活动,它又合乎人类追求美的目的;优美的表象获得是一种纯粹形式的情感判断,这种情感愉悦对许多人都普遍有效,也必然有效,而且不涉及理性认识。可以说,康德对优美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崇高
“崇高”又可称作壮美、阳刚,是最常见的审美范畴之一。
1.特点
公式:巨大、压迫的象+自我否定的情感、理性的超越、超越的快乐的情感=崇高。
象的方面,事物形体上具有巨大有力、伟大雄浑,令人震惊或崇敬、神往的特征。
意的方面,其强大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使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2.例证
崇高的形态蕴藏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中。在现实中,天崩地裂、风雷相激、壁立万仞、巨浪滔天、千军万马、沙场点兵……在这些审美对象之前,审美主体获得的是慑服、敬仰、赞叹相混合的审美感受。在艺术中,李白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都具有崇高之美。
崇高感在审美感受过程中主要发生在理性认识层。在感性认识中,巨大的形式对欣赏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压迫感、恐惧感和恐怖感,这种感受本来并不符合人感性愉快的需要;但是,感受者在理性认识上把握住了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本质,这种理性认识带来了人对自我精神力量认可的情感愉悦,人的审美能力就此得到了巨大的开拓,人的精神境界就此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狂风、闪电、悬崖
(三)悲剧
“悲剧”又可称作悲剧性,是最常见的审美范畴之一。它有别于作为艺术题材的悲剧。
1.特点
公式:不应毁灭却毁灭的象+悲伤的情感=悲剧。
象的方面,呈现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在显示了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后,继而让它们毁灭。
意的方面,呈现激起悲伤、悲痛、悲愤、悲壮的情绪体验——悲剧感,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2.例证
悲剧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社会进步力量的悲剧性,如《红岩》《梁山伯与祝英台》;未觉醒的、被压迫、被凌辱者的悲剧性,如《祝福》《阿Q正传》;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性,如《雷雨》《茶馆》;人类与自然、命运作斗争的悲剧性,如《老人与海》《骑马下海的人》《俄狄浦斯王》《泰坦尼克号》等。这些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无不以其毁灭性、失败性的结局而收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和崇高感一样,悲剧也是一种否定性的审美感受,它通过不幸、毁灭甚至死亡,把人们从有限的、片面的物的存在层面导向超越性的精神层面,最后产生精神的升华和超越的美感。只是,崇高由无限的对象所激发,并唤起理性的无限和想象力的无限来超越对象的无限;悲剧则由不幸所激发,最后经过理性认识的转化产生一种净化和解脱的情感判断以及对生命真谛崇仰的意志欲望。
(四)喜剧
“喜剧”又可称作喜剧性,是最常见的审美范畴之一。它有别于作为艺术题材的喜剧。
1.特点
公式:有缺陷的象+超越的认知、欢乐的情感=喜剧。
象的方面,呈现假恶丑的或有缺陷的事物,在冲突中暴露自身的矛盾、空虚和无价值。
意的方面,呈现轻松、愉悦、欢乐的情绪体验和令人否定的理性判断。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2.例证
看喜剧《憨豆先生》,看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读果戈理的《钦差大臣》,都会产生使人莞尔一笑的效果。
喜剧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笑,通过笑来否定、嘲弄假恶丑事物的不合理性,引起人的思索,产生纠正、消除不合理现象的要求,同时也在笑中肯定、赞美真善美的事物,证明真善美的合理性、优越性,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笑的本质是精神的超越,而非嘲笑,它是一种超越之后的轻松和欢快,是人们回眸自己过去所形成的一种轻松的态度,是超越自身的有限、缺陷之后所形成的境界。正因为是在超越自己的缺陷、不成熟和失败以后,人们才会对自己过往的这些缺陷、不足、失败、片面性一笑置之。因此,笑是对严肃的解除,是生命力的胜利。
(五)丑
“丑”是审美范畴的一种,是和优美相反的意象。
1.特点
公式:不符合感性形式愉悦的象+厌恶的情感、理性的认知=丑。
象的方面,呈现畸形、片面、怪异、不合比例的感性形象。
意的方面,呈现令人不快、厌恶的情绪体验和否定性的评价,但仅仅不快或者厌恶还不足以概括丑感的全部。丑感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2.例证
这种丑的审美形态,体现在自然、社会、艺术的各个领域。驼背癞头的人物形象,颓败杂乱的自然风景,战火摧残后的破壁残垣,这些都是自然丑;虚伪、贪婪、嫉妒,这些都是社会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扭曲和损坏,也给人以厌恶感;民间传说中的山精树怪,委拉斯贵支的《坐在地板上的侏儒》,罗丹的《欧米哀尔》,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癫痛病人,鲁迅笔下的阿Q……这些艺术形象也让人产生不快、厌恶的感受。
在感性认识中,丑的形式对欣赏主体产生了巨大的不快感、厌恶感,这种感受本来并不符合人感性愉快的需要。但是,主体在克服了感性的不快后,在理性认识上把握住了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本质,由此带来了情感愉悦,以及为自己能够把握那些“非合审美需求的对象”而感到振奋和欣喜,人的审美能力就此得到了巨大的开拓。因此,丑虽然带来了感官的不适,却在理性的满足上获得了情感的愉悦。
(六)荒诞
“荒诞”是审美范畴的一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1.特点
公式:不符合日常逻辑的象+虚无的认知、焦虑的情感=荒诞。
象的方面,呈现表里不一、荒唐荒谬、虚妄不近情理、不符合人类日常经验的感性形象。
意的方面,呈现焦虑、恐惧和失望的情绪体验。
2.例证
荒诞主要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体现为人与世界的疏远和分离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心里苦闷。在蒙克的《呐喊》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了家园的陌路人凄凉而恐惧的心境;在达利的《内战的预兆》中,我们体验到一种失去理智的疯狂;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我们领悟到了人与希望乃至人与自身的严重分离;在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中,我们都会感觉到有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所产生的无尽空虚和生存恐惧不断袭来。
在感性认识中,荒诞的形式对欣赏主体产生了巨大的荒诞感、压抑感、虚无感,这种感受本来并不符合人感性愉快的需要;但是,主体在克服了感性的荒诞后,在理性认识上把握住了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本质,并由此带来了情感的愉悦。因此,荒诞的美学意义和丑的美学意义一样,在于感官的不适带来了理性的满足。
▲蒙克,《呐喊》
▲《等待戈多》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