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门类的相通性

一、艺术门类的相通性

艺术门类的相通性是指各个艺术门类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各门类之间有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

由于美的规律是稳定的、不变的、通行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层面,不同的艺术门类都会遵守和表现,这就造成了艺术相通于形式层面。

由于艺术表达的对象都是普遍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以揭示历史的内蕴、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这就造成了艺术相通于内容层面。

(一)形式相通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语言和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其具体存在的样式,而这些作品,在其创作形式上,往往又都会遵照一个共同的“美的规律”的法则。无论什么样的艺术门类,其在色彩、线条、光线、声音等方面,都要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的原则来进行排列和组合。这就是艺术形式相通的基本原因。

也正因如此,西方才有“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说法。按理说,建筑和音乐是相隔较远的艺术门类,要在它们之间找出共性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就没有相通性,事实上,从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倡的“异质同构”学说出发,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有迹可循的。

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建筑为例。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强烈、跳跃,喜采用复调,强调曲子的起伏,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这种复调的繁杂变化,恰如巴洛克建筑上的装饰那般具有纷繁复杂之美,巴赫音乐中的旋律线条的流畅行进,又仿佛使人看到了巴洛克建筑中富有动感的一面。

▲巴赫手稿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点,往往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在材料上,不惜使用贵重材料,如各色的大理石、宝石、青铜、金子等;在线条上,建筑物大量使用曲线,建筑平面图多是椭圆形的,强调力的作用和运动;在光线上,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光线的复杂变化,以加强作品和对象的动感与不稳定性;在装饰和色彩上,更喜好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在构思上,建筑师们采用丰富多彩的构思,如喷水池的水流不规则地喷向四方,不让人知道水源藏在何处。以贝尼尼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家最热衷追求的,也恰恰是建筑与广场、街道、花园、喷泉等周围环境以及文学的题材、戏剧的效果、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在巴洛克的艺术中,无论是建筑,还是音乐,都在形式上追求着空间的立体感、行进的繁杂感以及装饰的华丽感,这些审美的感受,恰是建筑和音乐相通的基点。

中国也有“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的说法。江南园林讲究的是曲水回风、曲径通幽,即便有路,也不让人一眼望断,形式上是曲折前行,内里是含蓄之美;同样,苏州昆曲在旋律行进上也是曲折回旋,欲拒还迎,旋律上的主干音往往并不平铺直叙,而是多采用回旋环绕的手法展开,往往一个音吐出来之后,一波三折,婉转流畅,所以古人也将之美誉为“水磨调”,这旋律的曲折行进,也只是表象,内里还是漫步轻行、花木扶疏的生命律动和含蓄之美。所以,我们说昆曲和园林之间的相通性,也是其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的创作手法。

▲苏州园林的曲曲折折

▲昆曲旋律的一波三折

(二)内容相通

“夫文本同而末异”,所有的艺术门类,最终追求的无非都是历史的内蕴、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这就造成了各门类艺术在内容层面的相通。

1.理性相通

比如,诗和画,一个是语言文学艺术,一个是造型艺术,二者有很大不同。但诗与画终究还是在生命、宇宙等方面的理性体悟上相互连通,因此中国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说诗中有如画般的优美鲜明的形象;所谓“画中有诗”,就是说画中富有诗意,韵味无穷。它们虽然各自依旧是诗、是画,但是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理思考却是息息相通的。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正如叶燮在《赤霞楼诗集序》中所写的那样,诗和画作为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虽然对象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思是相融相通的。

▲徐悲鸿,《奔马图》

▲巴特农神庙

2.情感相通

情感领域的相通性在电影创作中产生了一个最常见的视听手法——声画合一。画面上是被日本兵扫荡后的破败村庄的凄惨镜头,音乐上配的是伤心欲绝的弦乐下行旋律。两种艺术手段,虽然在传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却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只听音乐,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必定也和实际画面相差无多,这便是艺术相通性中的情感相通。

3.意志相通

听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会有一种站起来手舞足蹈的冲动;看徐悲鸿的《奔马图》,会有一股驰骋奔腾的欲望;看到古希腊多立克石柱上细下粗,中腰微微膨胀,也不自觉地想要耸立上腾起来。

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就在于它们是人化了的对象,是人类意志的体现,这是它们共同的“基因”,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