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情景型意象

三、意境——情景型意象

意境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既有的表象(可以是自然山水的视觉表象,也可以是书画山水的视觉表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后新创造的意象系统。意境离不开表象,更离不开情感介入。所以说,意境属于意象,是一种情景型意象。

(一)意境的特征

意境只是意象的一个高级类型,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能成为意境。成为意境,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从作品形象来说,意境的特征要符合情景交融的要求。意境的表象虽然具体为艺术作品中的景,但是这个景并非纯粹的机械反映,而是包含情感介入的景,体现了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化色彩,从这一点来说意境是一种情景融合的意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关于情景交融,有不少文艺理论家都发表过见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触而莫分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画家李可染也明确地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情景交融主要有三种表现:

(1)景中藏情式

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情深意挚。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片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仿佛能看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会推想到唐王朝武氏专权的可怕世态,更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并且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因素,都会随诗人情感的喷发而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弥漫整个空间。这就是诗人为你开创的那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这就叫作“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而激动得老泪纵横,妻子和儿子的愁容都消失了;诗人胡乱卷起诗书,欢喜若狂,又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以上三种情景交融的方式都能创造意境,都可以写出上乘之作,方法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2.虚实相生

从作品结构来说,意境的特征要符合虚实相生的要求。意境是基于既有形象在欣赏者脑海中所生成的意象,是一个象外之象。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让我们脑海中产生象外之象呢?这个作品必须是一个带有空白的文本结构。这个文本结构里存在着的大量空白,时刻召唤着读者用自己富有生命力的想象去进行填补,进而产生脑海里的新意象。这种用自己脑海的意象去填补作品空白的审美实践,我们称之为虚实相生。

(1)虚实相生的表现

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品味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先看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第一、二、四句是实写,第三句是虚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台阶上却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但诗人能突然于失望与遗憾中翻出一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已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虽未入园,但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诗人描写的园外之景便是实境,虽不能入门,但由一枝红杏引发了对园内春色的丰富想象也可获得审美的愉悦,这种丰富的想象便是虚境。

▲马远,《寒江独钓图》

再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但见一叶扁舟一渔翁,其他全无。整幅画虽实无一丝山水,却通过空间的留白,让人顿觉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形上无水却反而能使得心中有水。

这种虚实相生所营造的审美效果,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传统艺术并不满足于眼前现实景物的再现,它讲求的是一种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性,即“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所有的意思都说全了、说白了、说透了,那这艺术就太没意思了!所以,庄子说“言不尽意”,这是有道理的,言不能完全尽意,言也不应该尽意。留一点想象,留一点空间,放在脑海里,由着每个人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来填补这其中的空白,这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意象空间啊!

(2)虚实相生的创作方法

尽管虚境的地位高于实境,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

第一,虚境的创造,关键在于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清人许印芳对此曾有很好的阐释,他在《〈与李生论诗书〉跋》中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

第二,要通过实境的描绘完美地表达出虚境,要通过实在可见的“形”来表达目不可见的“神”,即所谓的“以形写神”,离不开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才能和对虚实关系的领悟。

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画也。”笪重光也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也就是说,把实在的景物画得清晰明了了,那么,空和虚的景物自然也就能够呈现了。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虽然说是寒江,可是在实际绘画中,并未花气力在寒江上,反而将重点放在扁舟、渔翁,扁舟、渔翁真切地画出来之后,寒江自然也就被想象出来了。这就是“实景清而空景现”和“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然而“实者逼肖”,并非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也就是说,虚和实之间要注意一个度,这个度要考虑虚实相互搭配后产生的实际审美效果。若作品本身太虚,则想象无以凭借;若作品本身太实,则想象尽被塞满。太虚和太实,都不符合意境产生的条件,只有虚实相得益彰,才能有所兴发妙悟。因此,笪重光才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3.韵味无穷

从审美效果来说,意境的特征要符合韵味无穷的要求。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审美效果。这种咀嚼不尽的效果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让人流连其中,不断畅想。

明人陆时雍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又说“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由此可见,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

以李白的《忆秦娥》为例: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这首词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稷飘摇的慨叹,情韵极其丰富。那历史的与现实的、神话的与人世的、目睹的与遐想的、清丽的与苍凉的、哀婉的与悲壮的、忧伤的与焦虑的、柔情的与思考的、对比的与烘托的等美的韵致,和以箫声柳色,伴以晚霞西风,让人回味无穷。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概念,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几乎成了古典诗词刻意的美学追求。

总之,意境以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意境的分类

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大类。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并认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那么具体如何理解这两种分类呢?主要在情景交融时所呈现的情感状态不同。有我之境,情感外放、强烈;无我之境,情感内敛、平静。

1.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充满强烈感情的意境。在这类意境中,审美主体的情和审美对象的景会相互融合,发生强烈的移情效果,使得自然不断被人化,景物很明显地充满了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此强烈、如此外露,所以王国维也说这是一种“宏壮”的意境。

我们看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里,作者自身完全进入对象世界,用强烈的情感观照“暮雨”“江天”“清秋”“霜风”一系列的实物,此时的景物已经不再是自在之物,而是饱含着作者自身境遇和强烈感慨的人情化景物。这一句的情感如此强烈、风格如此宏壮,实为“有我之境”的典范,也无怪乎苏东坡将之评价为“不减唐人高处”了。

我们再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这也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当然,这种主体情感的强烈介入并不意味着主体和客体没有功利性的距离。有我之境的主体,既必须尝受情感,又必须离开情感的功利性关系。创作者必须由情感的主体尝受者的地位退至客体旁观者的地位之后,于冷静中旁观得之。杜甫在初闻幼子饿死的时候,是绝对写不出“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这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作出了说明,他说:“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2.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审美主体不在意境中出现,事实上,意境本来就是主体和客体交融的产物,没有了主体,又何来意境?因此,不能把“无我”理解成“没有我”。这里的“无我”,是指作者以一种无功利性的审美态度介入审美客体。在这类意境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不像“有我之境”那么强烈,而是呈现一种平淡、幽静的审美特征,所以王国维才说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菊花”“篱笆”“南山”这几个意象轻描淡写地勾画出一幅超越俗世的田园生活,一种怡然自得的出世心态。这种情感平淡、恬静,完全不似“有我之境”那般外露、强烈。

再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一切尽是纯粹的自然描写,“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清泉”“松石”等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幽山水图——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凉爽,水流石上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这两句诗是典型的“无我之境”,都是在写景,但是不能说其中没有“我”的情感,只不过这里的情感是以无功利的优美、愉快、平静、融合为特征的,此时主体沉浸流连于对象物绝缘孤立的意象里,在一刹那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不知不觉地既撇开了对象物的功利性效用,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就此而言,“无我之境”不是没有情感,而是不把情感的移入变得那么直接、那么强烈。这种审美效果,离不开审美距离的拉开,离不开无功利心态的存在,离不开静静地一旁观照,所以王国维后来也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综上所述,“有我”和“无我”的区别实际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的结合如何表现:无我之境,主体情感和客观景物之间以无利害关系的态度结合在一起;有我之境,主体情感对客观景物虽有强烈的移情感受,但也要在体验感受之后,再以无利害关系的态度结合在一起。这是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