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品
2025年09月26日
三、作品
作品,正是上述现实之镜和心灵之灯的一种结晶体,一种物态化的存在。它既不完全等同于世界本身,也不同于作者的内心实际感受,它甚至也可能自为地存在。毫无疑问,构成我们今天艺术史最重要领域的就是艺术作品史,艺术作品不仅使艺术成为历史,也是主体自我反思、人际沟通、与客体交往的必由中介。
作品显现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从根本上讲,其短处在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刻画才充分显示了艺术的独特长处: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艺术不仅可以描写事物现实的样子,而且可以描写事物应当所具有的样子”。由于对艺术不同于现实的特性有着自觉认识,作者在作品上体现的创造性就可以有合法性了。
作者在作品表达上的创新,不只是一个作品是否“好看”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新的观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因而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对作品如此重视,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作品本体研究的潮流,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这些形式主义的各流派对传统艺术理论重内容轻形式、重作品描写的世界而不看重艺术怎样描写世界的倾向是一次革新。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对传统文艺理论表现出了不妥协的革命立场,捍卫艺术本体论。结构主义思潮则将艺术结构提高到绝对自主的地位,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几乎彻底取代了作者的重要性,作品本体论达到了偏激的程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个组成要素,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