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也称“表现派”,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19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瑞典,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极盛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的一股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当时,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这个流派的艺术家处于战争和动乱的年代,有的带有虚无厌世的悲观色彩,有的则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
表现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宣扬艺术即自我表现,他们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艺术突破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展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永恒真理,要求艺术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摹写而表现其心灵真实和深层的潜意识,主张艺术推动自我感情的昂扬和追求精神人格的价值。
因此,在艺术形式上,传统的摹仿、写实、形似等手法必定不被其所重用;要达到内部的真实,必须使用诸多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做法往往使得表现主义作品在达到自己艺术目标的同时,也呈现不同于以往艺术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表现主义绘画视凡·高为先驱,是对客观描绘外在世界的自然主义和追求光、影、色的瞬间感受的印象主义的反拨,它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认为艺术是人类的内在需要(情感、直觉、梦幻等)的外在表现,其作品多为艺术家主观激情的爆发,以形、色、线三要素根据情感需要作抽象的主观组合来传达内心幻象。画面色彩奇艳,线条粗放,形体扭曲、夸张、变形,具有强烈刺激性。
▲凡·高,《星月夜》
▲凡·高,《乌鸦群飞的麦田》
挪威画家蒙克主要以极为敏感的生命、死亡、恋爱、恐怖等为题材来表现内心的活动,主张描绘触动内心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画出所经历的东西。
▲蒙克,《生命之舞》
▲蒙克,《忧郁》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勋伯格,表现内心世界为其音乐主调,他追求无调性的自由,运用没有和声的对立,创立了“十二音体系”的现代派音乐,远离了传统音乐注重听觉美感的音乐音响,直接表现了现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变态。
表现主义在小说方面,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杰出的代表,其作品《变形记》采用了荒诞的意象和情节,表达了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卡夫卡认为灵感来自天才者内心,绝不会把人引向单纯的摹仿。
表现主义戏剧在剧本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梦境、假面、鬼魂和潜台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象征作家的意念,往往情节离奇突兀,语言类似梦呓,形象扭曲变态,强烈地表现出现代人异化的悲剧命运和破碎恐惧的心灵。在舞台表演上,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喜欢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强烈的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瑞士剧作家斯特林堡首开表现主义戏剧之先,《鬼魂奏鸣曲》表现了梦魇一般的内心无逻辑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