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五、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整合现象,其结果是,在某种意义上或某种层面上,一种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文化开始生成。面对全球化,学者的观点和意见更是纷争激烈。一方面,有学者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整合的角度,强调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于人类精神和文化演进发展的意义,强调文化全球化对于国际性经济和政治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殖民主义批判立场出发,强调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的不平等性,强调文化冲突中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对于其他国家的不公平压制,从而对文化全球化持一种批判和拒斥的态度。欢迎也好,排斥也罢,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全球化对人类文化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对我国文化的走出去有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困境

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文化面临着诸多的竞争,具体如下:

1.美国

美国的对外文化战术极具侵略性。在经济方面,让一群披着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之类漂亮外衣的“经济杀手”拉拢控制他国的政治与经济精英,向他们提出蓄意制造的错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议,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其预设的经济陷阱,从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在学术层面,用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这些文化输出活动包括: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同时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在艺术娱乐层面,大力推动好莱坞电影、美剧、综艺娱乐节目、动漫、流行音乐的全球化传播。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有人认为,美国文化对外的强势传播主要依靠其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仅靠这“三片”,就征服了世界。

美国的对外文化策略极具侵略性,以至于其欧洲盟友都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加以防范。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的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综上,中国既要借鉴美国的制作、营销、财务等策略,又要充分学习法国做法,防范美国文化的入侵。

2.韩国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培养出一万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政府每年拨款5 000万美元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韩剧热潮绝非电视剧而已,而是事关韩国的文化输出、文化战略。韩国只有4 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拯救了韩国经济。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面向世界,免费教授东亚民众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3.日本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目的就是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为了塑造未来亲善的国家形象,同时为了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相抗衡,日本政府计划在全球各地增设“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以上,学习中心的规模扩大近10倍,从而在文化的深层次上改善世界对日本的看法。据报道,2007年4月18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了分科会议,与会者一致决定把“到2025年将在校留学生数量扩大至目前的10倍即100万人”这一目标写进5月的第二份报告中,说明日本致力于通过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来传播日本文化。日本的文化产业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动漫作品,《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生产的作品占60%,欧美的占29%,而中国(含港台地区)原创动画只占11%。可见日本动漫的影响力之大。曾任日本外务大臣的麻生太郎,就一直致力于将该国动漫文化的影响力运用在政治领域,他曾说:“我要感谢日本的一万个专业动漫工作者,他们在文化输出的工作上,做到了日本外务省没有做到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国际文化竞争框架体系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策略都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心态

▲日本漫画:《足球小将》

1.兼收并蓄的交流态度

要有兼收并蓄的交流态度,不要抵触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文化艺术的交流、整合,乃至一种世界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着一切民族的本土文化的彻底消亡和一种无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异的大一统的世界文化的建立。实际上,在任何条件下,文化的世界化与文化的民族化、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都是共生的、互为存在条件的。无论是过去的国际文化交流,还是今天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都不是一种单一的、一元的文化专制统治,而是多元文化的互动形成的一种关系到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回顾隋唐时期的中国艺术,在隋代,汉族音乐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有广泛的交流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即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唐朝是中国音乐的鼎盛时代,唐都长安是民族艺术交流的中心,西域的商人、日本的遣唐使、印度的高僧、波斯的留学生都云集于此,为音乐的交流搭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唐代把七部乐增删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十部乐中,清商乐是汉族传统音乐,燕乐是唐代新创的音乐,西凉、龟兹、疏勒、高昌四部均来自境内的少数民族,其余四部来自外国其他民族。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就有胡乐的成分,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有龟兹乐的成分。毛泽东在总结隋唐时期民族音乐交流的意义时说:“隋朝、唐朝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是西域音乐,还有高丽、印度来的外国音乐。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亡了,我们的音乐继续在发展。”同样,汉族音乐也给其他民族的音乐以巨大的影响,李白在《观胡人吹笛》一诗中写道:“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拂菻(东罗马)、大食 (阿拉伯)、波斯(伊朗)、倭国 (日本) 也受到唐朝音乐的影响,至今在日本仍保留着中国已失传的燕乐和破阵乐。

因此,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进行全球化传播时,不要畏缩,不要害怕被融合而失去自我,走出去是首要的一步。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抛弃自身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固执的状态,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促使世界文化健康发展,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氛围和文化机理,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与完善。

2.刚健守正的自我认同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时候,还要注意自我认同的问题。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战略时,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处于“失声”状态,要么就只能在迎合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前见之下采用自我阉割式的走出去策略。最突出的就是在思想上迎合西方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北京大学的王岳川教授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我们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雄强自信的一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甚至也不愿意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西方人在看中国电影如《秋菊打官司》这样以女性为中心的影片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东方世界里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此时,西方的男性眼光在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时优越感获得了充分的满足。同样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们也很容易看到大红灯笼高挂下的中国式的恶习,从而使他们在“现代化”的咀嚼过程中感到欣然自得——幸好我们美国“现代化”了,幸好我们不像那个愚昧落后的国家那样。可以说,王岳川分析得鞭辟入里,在后殖民主义的文化交流语境之下,中国文化虽然在现象层上开始追求形式的国际化,但是无意识里却掩盖不住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时那股子内在的虚弱和自我的迷失。

这种自我的虚弱和迷失,也恰恰表现在中国电影的国际获奖之路上。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在分析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时说,中国电影要在外国获奖,就必须按照外国评委原先对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拍摄。于是出现了按照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人喜欢偷窥的心理而拍摄的电影《菊豆》,该片获得1990年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的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1990年西班牙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1991年美国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992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这种迎合西方偏见的自我阉割式的走出去策略,无益而有害。也就无怪乎王岳川提出了“发现东方”应当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的观点。

▲盛唐恢宏

西方对中国偏狭的前见,既有无知的愚蠢,也有故意的使坏。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中国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应更有意识地加强文化自觉,坚守本民族雄健守正的精神。

事实上,那些强调自强自重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前文所说的《秋菊打官司》相对照,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让评委感到理解困难:蓝色的天、白色的纱、红色的树,秦军列出黑色的铠甲军阵,万箭齐发时气势相当动人心魄。于是,美国人发现中国形象变了,不再是“自我女性化”的中国,相反,军威震天的秦国形象代表了雄壮威武的男性化的中国。这部影片播出之后即获得一片好评!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举措

1.行动

中国文化要孕育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摹仿层面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很复杂,因为很多时候,懂文化的人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人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人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人也看不起文人。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官方应有自觉的文化思维与文化高度,不拘泥于主题与形式,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塑造文化景观。以风靡全球的《大黄鸭》为例,《大黄鸭》的真正主题和意义,不是对以玩具鸭为代表的幼稚文化和平庸生活的反讽,而是赋予全球化以可见的形式,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和那些以全球化为主题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比,《大黄鸭》巧妙地利用了全球化时期打造创意城市的需求,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耗资巨大的地标性建筑转变为轻盈的充气橡皮鸭,从而完成了城市文化能级的提升。这种操作,是需要官方有相当的文化认知高度的。

第二,熟悉市场,了解全球市场,明确受众需求,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欢看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而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

第三,改善经营理念与实操经验,尤其需要在全球协作、资源整合、制度规范上增加认知和经验。当下的艺术创作正进入2.0时代,这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远距离调动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能量的时代。不仅艺术创作愈加灵活有弹性,文化产品也是如此。即使不创造文化产品,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艺术作品资源与文化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比如,电影的科幻大片,我们若自己制作不出来,便可以引进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以票房分成的方式进行合作。对我国而言,有了自己无须生产的产品;对美国而言,又有了全球化的市场,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带来了互惠共赢。反过来想,别的国家需要的文化产品,而我们又恰巧具备的,也可以合作经营。

2.战术

在具体战术层面,跨文化传播还是要坚持本土化的策略。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活动就是翻译佛经,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和观念上的差异,这项工作困难重重。所以当时外国的译师往往使用中国文化的术语名称来译述佛典,主要是道家的阴阳、道等一些概念范畴,用它们来调整佛经。佛经翻译为了克服语言和观念两大障碍,努力比附迎合中国文化。最终,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宗教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从起源来说它来自古印度。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一要有守正的态度,二要有切实的行动,三要有适当的策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