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艺术接受的体制
(一)艺术世界的组成部分
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社会制度。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艺术世界”中为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分别有艺术家、批评家、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艺术史家,以及在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的研究和管理人员。
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也就是豪泽所说的“中介体制”部分。如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音乐厅、电影院、出版社、书店、学校等。
第三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世界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特点是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它是为了人们从审美的立场去接受艺术作品而建立的世界。第二个特点是由于艺术世界的存在,艺术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中介会逐渐增多,接受过程也会越来越复杂。
(二)当代艺术世界的游戏规则
对于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即使在艺术市场及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英美两国,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也大有人在。这是资本的阴谋和炒作的结果吗?艺术的价值等于价格吗?艺术与金钱有关系吗?然而有这些想法的人,只看到了一幅画身价过亿的表象,却没有深入思考它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第一,只有居于金字塔塔尖的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才能拍出天价,绝大多数艺术家甚至连被主流画廊代理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进入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夜场了。与其说这是用金钱来腐蚀艺术,不如说是通过价格来标定和显示某种艺术的金字塔结构。这种金字塔结构,又与一套竞争和人才遴选机制联系在一起。
第二,能够买得起天价作品的超级富豪,其本身并没有定价权,决定艺术品价值的,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财富阶层可以通过买最贵的作品来彰显其文化地位的原因,假如作品本身不受精英文化认可却被卖出了天价,买主不仅不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反倒会因此而蒙羞。此外,虽然天价有可能反过来加强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肯定,但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完全是由市场自由议价形成的,这和大众文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不仅普通人对天价不理解,经济学家对天价也常感困惑的原因。在不少其他行业的高管看来,艺术品的价格是所有商品中最不透明的,艺术管理也过于松散和不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根深蒂固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如果艺术从生产到管理都非常严谨的话,艺术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恐怕会消失殆尽,艺术所包含的为其他生活层面所稀缺的价值也会因此消失。
英国商学教授唐·汤普森在其畅销书《疯狂经济学:让一条鲨鱼身价过亿的学问》中,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近距离观察了当代艺术的生态结构,对以达明安·赫斯特价值1 200万美元的鲨鱼标本为代表的天价艺术现象,进行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2]据唐·汤普森观察,与大众消费市场相比,当代艺术市场只是一个小众消费市场。能够进入这个市场的,绝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特别是知名拍卖场中的那些天价艺术品,基本上只向世界前1%最富人口(私人收藏)、大型基金会(美术馆收藏)和财团(企业收藏)开放。在这套制度中,当代艺术有点像高水平的职业竞技,充当裁判的都是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在艺术家的遴选和艺术品的定价过程中,名牌美术馆、名牌拍卖行、名牌画廊、名牌收藏家、名牌双年展和艺博会、名牌艺术媒体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当代艺术很难被普通观众看懂,所以有钱的收藏家和投资客往往更相信他们的耳朵而不是眼睛,他们依赖于上述那些有良好声誉的品牌机构,购买有价值而且安全的作品。所谓安全的作品,是指能够保值升值的作品,也即被精英文化圈看好的作品。
▲达明安·赫斯特和鲨鱼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