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和文化引进来
文化要在交流中得到认同和发展,在交流时既要坚持本民族的特色,又要尊重别国的艺术成果。既要积极从外国引进对我们有利的文化,又要做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本民族的影响力。引进外来文化时,要注意防止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走出去时,又要防止堕入“东方主义”的镜像预设。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说“美美与共”,是指我们应当积极推动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促进艺术世界的多元繁荣。那么,中国文艺为何要走出去,为何要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认同的需要;二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1.自我认同的需要
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示,对于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来说,有利于集体的自我认同与信心塑造,有利于文化的多元繁荣。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经济落后所带来的文化自卑已经对民族的自信和自我认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以中国为例,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外交尊严一败涂地,民族自信丧失殆尽,致使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的出现,统观这些运动的指导思想,无不与西学东渐、西强东弱、西优东劣相关,且皆以西为师;但有时却矫枉过正,更有甚者意欲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从军事失败走向文化虚无,由此导致的民族自卑感至今依旧流毒甚深。因此,积极挖掘富有本民族内涵的特色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出去走向世界,积极展示自身价值,对于民族自信的重建无疑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
2.自我发展的需要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示,有利于本民族的艺术发展。各民族艺术具有差别性、独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来说都要取长补短,以利本民族艺术的发展。尤其面临当前的全球化浪潮,我们更应当主动承认这一趋势的存在,并积极适应,使本民族文化或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得到修正与重建,这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
(1)艺术交流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在艺术交流中,某一民族具有先进思想的作品会有力地影响其他民族的艺术内容。如俄罗斯19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的矛盾,真实地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对社会生活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说明,与当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保持密切联系。鲁迅曾高度评价19世纪俄罗斯艺术的进步内容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灵魂的辛酸和挣扎;还和40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60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即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种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艺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艺术交流有利于形式的发展
每一民族艺术的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艺术交流中会影响别的艺术作品而使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鲁迅《狂人日记》的日记形式就吸取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形式;郭沫若《女神》自由体诗的形式是对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形式的借鉴;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也是对外国话剧形式的借鉴;即使被认为是纯粹中国艺术形式的弹词和鼓词也受到了印度散文和韵文结合的佛经文学形式的影响。
再比如刘天华改良中国二胡艺术。当时的中国二胡,尚为走街串巷之营生,不登大雅之堂,在西学东渐之时,更是式微,可刘天华以西为师,博取西方小提琴之长,采其材质,用其方法,将传统二胡易断的棉丝弦换成了不易折断的钢丝弦,在运弓技巧上借鉴了小提琴的飞弓、颤弓等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艺术之瑰宝。
最后如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就是西方歌剧体裁、交响乐伴奏的形式和中国民间的音乐音调、故事素材的完美融合,西方的还是西方的,中国的还是中国的,但是融合后所产生的新歌剧的魅力却是永恒的。
(二)文化引进来的策略
在国际文化交流上,我们目前处于文化贸易逆差阶段,无论在外来文化的输入量上还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力上,我们都暂时处于下风。针对这种情况,除自身要加强文艺精品打造,积极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扩大影响外,在文化引进上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引进文化的选择性
在引进外来文化时,要特别注意有选择地引进,加强审查制度,防止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对于那种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人类无差别地向“善”的追求的作品,可以大胆引进;对于那些强调拜金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作品,则要坚决抵制。
尤其是21世纪以来,西方大国利用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想要达到“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在塑造人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孔不入的。西方各类腐朽没落的社会思潮伴随各种经济载体和物质形态大量涌入,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帮会、暴力、迷信、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社会信用缺失等现象泛滥。人们在消费“灰色文化”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自己的崇高感,放弃了理想追求,而认识理性和道德理性却被湮灭,使非道德意识成为一部分人的主导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2.引进文化的量化控制
在引进外来文化时,还要注意量化控制,可以采用按比例、有梯度地放开,暂时不宜引入过多,因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过于弱小,无法与之抗衡。以电影为例,每年都会有很多外国电影进入我国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外国电影往往票房表现优异。与此同时,国产大片也相继上映,这就对我国的影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与外国影片的对峙下很多观影人士选择了外国影片。尤其到了国产影片上映的淡季,许多外国影片趁机侵占中国市场,在各大院线的排片居于前位,这种情况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此,目前我国采用电影进口配额制度,每年只能引进34部“进口分账”影片。进口电影配额制这一举措有力地为国产影片保留了一定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