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者的素质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既然作品的意义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那么接受主体要想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继而对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
(一)一定的生活经历
艺术接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历。艺术作品是创作者的主观创造,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丰富经历和深刻体验。艺术接受者要想和创作者产生共鸣,就必须也要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太多生活经历的人能够理解一个由丰富生活经历所产生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陈继儒在《读少陵集》中说的“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的原因。
(二)一定的艺术语言能力
艺术接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语言能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识字,更需要对相关的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有所掌握。欣赏音乐作品需要对音色、节奏、旋律发展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欣赏绘画则要有一定的对色彩、光线、布局等绘画语言的感性认识。这些对艺术语言掌握的素质,构成了一个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艺术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艺术教育训练的结果。
(三)一定的文化修养
艺术接受者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同时,艺术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因此,艺术作品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复合物。艺术接受者要想对这种文化复合物获得深层的理性认识,与之形成响应关系并进入对话状态,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试想,如果没有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我们能明白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中,正中间两个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一人手指向天、另一人掌心向地吗?
▲拉斐尔,《雅典学院》
(四)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接受者还应当具有相当的艺术审美能力。读诗,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便将之转化为脑中的象外之象;听乐,就要有强烈的移情能力,以便将自己的情感和对象融合为一。用文学的眼睛看文学,用音乐的耳朵听音乐,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审美对象,这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对审美效果的生成相当重要。
总之,艺术欣赏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素质。常言道:“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提倡审美专业主义,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