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艺术家必备的素质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才能,拥有深刻的艺术思想和情怀,掌握纯熟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但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谈何容易?清朝的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了艺术家应当具备“才胆识力”,认为创作主体必须具备这四点素质。他说:“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在这四点素质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力”是艺术家的艺术技巧之功力,这四点素质缺一不可。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艺术生产是一种非功利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创作绝不能带有功利之心。
法国画家塞尚的作品在19世纪几乎无人知晓,他生前竟然无钱举办一次个人画展,直到他逝世一年后,人们才在巴黎为他举办了画展,开始认识到他对西方现代美术的重要贡献,塞尚也被尊称为“西方现代美术之父”。
荷兰画家凡·高虽然生活十分艰难,常依靠弟弟的资助度日,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并画出了《向日葵》《星月夜》等名作。
法国画家高更原是一位银行经理,因为热爱艺术而辞职专门从事绘画创作,并因此一度陷入贫困,妻子也为此和他离婚。高更却并未因生活的艰难而放弃绘画,后在塔希提岛居住,并画出了《塔希提妇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等著名作品。
甚至,当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身心遭到极大的残害时,艺术家依然能够抛开一切而专心于艺术创作,这时的献身精神更难能可贵。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很多伟大的作品的产生确乎需要作者有超越常人的忍耐力而为之。司马迁也是以此激励自己,虽然因李陵之祸受了宫刑,但依然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这本巨著。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去,并且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完成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并且因其兼具史学的客观性和文学的艺术性而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丰富的生活积累
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此,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就像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镜像。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他必须发出过很多行动,得到过很多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其他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来自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体验。曹雪芹若不是幼年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他在《红楼梦》中未必能写出大小筵席上的山珍海味以及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吃法;若不是曹家作为江南显赫一时的“江宁织造”,曾经四次恭迎康熙皇帝圣驾,恐怕“元春省亲”的盛大场面未必就能写得那么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巴尔扎克若不是负债累累,在20多年的贫困生活中艰难度日,他也不可能对形形色色的高利贷商人、暴发户、吝啬鬼有如此深切的观察和感受,也不可能塑造出葛朗台、高老头等一大批守财奴的形象。
(三)深厚的文化修养
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家的创作有莫大的帮助。文化修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文化层,涉及非艺术类方面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西方绘画中所重视的焦点透视法,不就和几何学相关吗?
第二个层次是姐妹艺术文化层。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融互通的确有利于促进不同种类艺术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是专业文化层,涉及本专业相关的史论与技能知识。这是一个艺术家自身最需重视的层面,它直接关乎艺术家自身对客体的认知以及用怎样的符号化技巧传达自己的意象。文化修养作为一种艺术审美能力,其广博、深厚的程度直接关乎艺术家如何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一系列能够撼动心灵的作品。
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文化修养和艺术技能的关系。这二者恰是米之于炊的关系,不炊之米食之无味,无米之炊则更是画饼充饥。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曾深刻地指出修养与技能的关系:“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一切方面的广博知识也行的。必须去体验生活、去寻找真理,必须先有过很多锻炼、有过许多爱、受过许多苦,而同时又要不断地执拗地工作。在抽刀向敌之前,必须彻底学好剑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艺术家,不是软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士。”可见,修养与技能二者关系之密切,实不可分割。如果说艺术是金字塔,那么文化修养便是基座,艺术境界便是塔尖,基座越宽厚,塔尖越拔高。文化修养直接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制约着由深厚文化修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形成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才华充分发挥的后劲需要文化修养的支撑。
(四)超常的审美心理素质
艺术家还要具备异于常人的审美心理素质,包括观察力、感受力、直觉力、想象力、记忆力、创新力等。
1.艺术的观察力
艺术家必须具备从艺术的视角敏锐地观察与感受社会生活的能力,要“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能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这就是说,首先要养成自觉地或情不自禁地乃至下意识地、敏锐地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素材的习惯,对这些被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能迅速地把握并产生深刻的感受。观察与感受是创作的前提,艺术家都极重视感受的积累。他们总能在常人不在意的普通事物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寻找与生命的契合点,作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
2.艺术的感受力
艺术家要有丰富的艺术感受力,能够移情于物。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外物上,觉得外物仿佛也有同样的情感。这种用自身的情感去体验身外的事物,是艺术审美活动里一个极普遍的经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风有时清苦”。这一切,不是因为山水自有情,而是“我”的感情外化至山水之上故能代山川而立言。所以,陶渊明喜菊乃是其傲霜残枝可见孤臣劲节,林和靖爱梅乃是其暗香疏影方显隐者高标。明朝的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相思病危之时,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堆柴的屋子里哭泣。可见,这种种的艺术情感之移植能力对于艺术创作往往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要培养自己的感受力。
3.艺术的直觉力
艺术直觉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理性思考的逻辑过程,而是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具有这种能力的艺术家,遇到某个客观事物,会立即产生对它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动,感到这其中有一种值得重视的特别的东西,并立即将其摄取到艺术思维中来,而无须像初学艺术创作的人那样,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过程。因此,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直觉感受能力,直接体现出艺术家艺术素质的高低、深浅。
4.艺术的想象力
艺术的想象力就是指在艺术创作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相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作能力。艺术家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的丰富与贫乏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也强调,诗人“必须天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构成诗人之所以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
5.艺术的记忆力
一个艺术家应当具有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往往以内在感受为基础,以记忆为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结构,记忆重在复现,想象重在创造。但若没有丰富的记忆储备,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由此可见记忆力的重要性。
6.艺术的创新力
艺术创作活动,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为前提。艺术的独创性,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前人和传统。艺术具有历史继承性,我们应“站在巨人的肩头”,但又不能墨守成规。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当一个人的创作过“新”而与传统缺少必要的联系时,其作品超出了欣赏者已具备的审美经验而使之不知所云;但如果与传统相去无几,则其提供的信息几乎全是欣赏者所熟悉的,缺乏足够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欣赏者也就无兴趣看了。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程度“陌生感”的作品更能引起观赏兴趣。过分依赖传统,在重复别人的同时,很快又会被别人重复;具有一定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创作个性的艺术家,则追求其作品的不可重复性。罗丹曾说:“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由此可见,艺术家的创作必须不断地追求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要创新就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就要求艺术家培养能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观念永远置于年轻、前卫、探索的艺术首创时空中的能力和毅力,以求自己的艺术创造行为能保持不衰的生命力。艺术家和艺术匠的区别,往往表现在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总是为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并且常常不拘于常法,创造新技法。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虽以92岁高龄谢世,却被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就在于他是公认的创作个性最强、最丰富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活经历了蓝色、玫瑰色、黑人、分析、综合、愤怒、牧歌等风格转换,每个时期的风格都因体现出他新的探索和追求而独具特色。
(五)娴熟的传达技巧
艺术生产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自身必须具备将内心意象物化成具体形象的能力。画家必须熟练掌握线条、色彩、光线等绘画技巧;作曲家则必须掌握旋律发展手法、节奏型运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作曲技术;二胡演奏家必须掌握的左手技法——揉弦、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还要掌握的右手技法——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拨奏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才能为艺术形象之创造提供基础。比如,二胡曲《江河水》开头的引子段便需要用特殊的压揉技法模拟女性哭腔,若不会压揉技法,则会在艺术表现上大打折扣。
为了熟练掌握艺术传达的技巧,艺术家必须经过长期勤奋的艺术实践。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虽然有过人的天赋,他的成就却与后天的刻苦有更直接的关系。李斯特10岁时就到维也纳正式学习音乐,12岁只身到巴黎,与肖邦、舒曼等人交往,注意吸取巴黎各家各派钢琴演奏之长,并且同当时法国的文学家雨果、乔治·桑等人交往,从中吸取了不少艺术营养。此外,他还注意从民歌和民间音乐中吸收养料,终于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曾巩在《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可见,即使书法如王羲之者,也要经过长期锻炼方能达至化境。
当然,也有不少艺术家以天赋闻名。如莫扎特,3岁学钢琴,5岁会作曲,7岁就在欧洲巡演,11岁作了第一部歌剧,13岁便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但这并不能说明艺术家可以停留在天赋之上而不思进取,这样只会江郎才尽。
总之,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道路并不容易。若不具备执着的精神、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多彩的体验、无比的天赋、创新的意识、精巧的技能,就想以卓越的作品流芳百世,这无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