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虚实的论述

三、古人关于虚实的论述

我国古代文论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虚实的阐述。

宋人梅尧臣认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个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后来有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上述两种说法虽有区别,前者侧重虚实整体,后者侧重虚的层次,但二者都看到了虚而化实的变化,而且也明确了虚境比实境的地位要更高一层。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我国文论历来十分重视虚境的这种重要作用。皎然在《诗式》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一首举体便逸。”这里的“取境”,是指对虚境的提炼和设想。皎然认为,虚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