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术与经济

六、艺术与经济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是艺术学界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的创作、传播、接受都受制于社会经济体制。因此,正视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对于艺术之发展乃是有利的。

(一)经济对艺术的影响

1.经济基础决定艺术发展的内容和形态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往往在艺术领域内有积极的反映。以原始社会为例,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只有人类进入农业经济以后,艺术中才开始出现植物的形象。大约七千年前,中国河姆渡文化中才始见表现植物的茎叶和花,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植物图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原始狩猎民族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植物吗?当然不是。自然中有植物和艺术中有植物是两码事。只有自然中的植物进入人类生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此时的自在之物才成为为我之物。而自在之物进入人类世界,恰恰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

再以“扬州画派”为例,“扬州画派”之所以产生于扬州,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扬州地区经济繁荣,且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扬州画派”兴盛于18世纪中叶,即文学名著《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这是清朝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扬州是盐运业的中心,商业经济发展很快,这就影响了文人画家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趣。一些画家要求在艺术中表现个性、抒发情感,于是形成了放纵的风格,他们的这些思想意识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的范围,而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因素。可以说,“扬州画派”的审美趣味,是由当时扬州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2.经济为艺术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这一点,在影视等科技依赖型艺术门类中体现得尤其深刻。影视艺术和戏剧戏曲同为叙事型艺术,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的是逼真性,后者具有很大的假定性。在戏剧中,时空变化、人物场景,这些可以用假定性、虚拟性一带而过;但在影视中则不行,所有的叙事情节都必须以真实的影像再现,即使是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诸如梦境、幻觉等,也要以实在的视觉场景来表达,这就决定了影视是一门费钱的艺术。更兼之,在实际拍摄无法达到艺术家的创作要求时,大量电脑高科技的介入,往往会增加投资成本。2009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投资2亿美元;《泰坦尼克号》投资成本近2亿美元;2015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以2.4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强势登陆内地市场;投资成本最高的电影是《阿凡达》,整部影片预算达到5亿美元。电视剧也同样费钱,2012年开播的《楚汉传奇》投资成本达2.4亿人民币;2021年年初播出的《上阳赋》投资成本更是高达7亿人民币。这些对成本要求高的艺术门类,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否则无法完成艺术创作。

3.经济为艺术繁荣提供发展动力

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的今天,艺术产品往往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前文提到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最后全球票房收入为18.3亿美元,投资回报比达到了近十倍;《阿凡达》最终获得27亿美元的全球最高票房。这些巨大的产业利润也是促进艺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4.经济对艺术发展的不利影响

经济也有可能成为艺术发展的桎梏。因为以商业利润为终极诉求,很可能导致艺术的异化。艺术不再是为了审美,而是迷恋于感官的刺激,从而沦为商业的工具。比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总决赛,被广告植入搞得支离破碎,节目已经毫无整体性可言。

(二)艺术对经济的影响

艺术活动自身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分工时代,艺术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能够被交换,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由于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艺术自身已经成为经济产业门类,在有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甚至成为支柱型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了艺术对经济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一大批概念和产业集群。英国称其为创意产业,美国称其为版权产业,日本称其为内容产业,名称虽不同,但核心概念和实体经济形态都无异。文化产业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非常显著。2015年,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为6.88%,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为11.69%。

就我国而言,港台地区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大陆在这方面则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过往,我们的艺术理论界对文化艺术的产业功能总是有所忽略,一来由于我国历来对文化的宣传、教化的工具性非常看重,二来也是我国自身的社会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模式的制约所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文艺的产业功能终于被提到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地位。据统计,自2012年至2018年间,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年复合增长率为13.55%。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 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8年增长7%,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对艺术的经济功能之重视和发展,首先需要破除旧思想、旧观点。艺术本体之首要属性是审美,这毫无疑问;但艺术的创作、传播、欣赏等整个环节都是在社会经济体制中运行完成的,社会经济体制若是市场经济,那么艺术的创作、传播、欣赏都必然带有市场经济的痕迹,离开社会环境的艺术运行体制是不存在的。因此,艺术只有审美功能而不具有经济功能在现阶段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艺术生产既受精神生产普遍规律的制约,又受物质生产规律的支配,并随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也经常存在不平衡的关系。所谓“世平史寡,怨极识真”,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却会出现艺术萎靡不振的现象;社会动荡特别明显的时期,即使物质生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也不会影响文化生产的繁荣。究其原因,一方面,物质生产的破坏在艺术家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波动,使其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转型,从而具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另一方面,物质生产的破坏也恰为文化生产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如清朝诗人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纵向的历时性的角度来看

我们今日的物质生产水平比古希腊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都高出很多,但今日之艺术却未必比那时的艺术作品高明。马克思说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今天“仍然能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个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莎士比亚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并未黯然失色,它仍像天空的恒星一样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同样的道理,在过去并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商彝夏鼎、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今天仍然具有迷人的魅力。

2.从横向的共时性的角度来看

虽然物质生产的发达可以促进艺术的发展和交流,但在经济凋敝、社会衰败时期,艺术也有可能出现繁荣现象。嵇康风流、李煜落寞、杜甫深沉、稼轩悲讴,这些著名艺术家的风格,无不和社会的衰败相关。缘何如此?社会经济的凋零衰败一来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二来产生了不满足的痛苦感。前者使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这是进行艺术欣赏的基础;后者使人们更愿意进入艺术的时空享受心灵的麻痹,暂时逃离现实的苦恼。这些都为彼时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8世纪,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而德国的经济却“一切都烂透了”“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但是在这种经济的基础上,“却出现了歌德、席勒这样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

19世纪,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俄国却由于农奴制的束缚,经济非常落后。但是俄国的文艺却迎来了百花争艳、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文学上有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契诃夫的《变色龙》《套中人》,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的生活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中第一流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曲;文学理论上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怎么办?》;音乐上出现了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等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美术上有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维坦、苏里科夫等人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舞蹈上有《天鹅湖》《睡美人》等大型古典芭蕾。文学、音乐、绘画、舞蹈乃至艺术理论,全面辉煌,绚丽无比,整个俄国的文化艺术完全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不成正比。

再看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动乱频繁、社会分裂,但是却有诗歌的发达、玄学理论的流行、宗教艺术的繁荣,还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宗白华先生如是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庄伟的造像,洛阳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

再以元杂剧为例。元杂剧繁荣的时代,正是元朝社会分化加剧、经济剥削严重的时代,科举制被废除,文人失去了上升的社会通道,转而在杂剧的世界里营造一个理想的天地,从而造就了元杂剧的辉煌。而元朝末叶,1314年恢复科举制,知识分子境遇开始好转,注意力开始转向之后,文人创作杂剧的动力就减退了很多。

总之,艺术不单是再现现实,也不只是表现浪漫,而是要阐述现实与浪漫之间的差距,去叙述、去弥补那段差距。这段差距越大,张力也就越大。这差距、这张力,恰恰是那些极具才华的诗人内心创作的最大源泉。就像狄德罗说的:“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惊心动魄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了解的事物。这时,情感在胸中积聚酝酿,凡是具有喉舌的人都感到有说话的迫切需要,必欲畅抒胸怀而后快。”诚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