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同现实美比起来,艺术美才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级形态,艺术美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它更充分地展现了人对美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辨力,能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它还是人的主要审美对象、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美育的主要手段、美感的主要源泉。它以美的形式愉悦人,以美的内容感染人,寓教于乐、动人以情、启人以理,使人在灵魂震撼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益,激发人改造世界、改造自己,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美化。所以,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的极致,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

具体来说,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高级,主要体现为三点:从空间上来看,艺术美具有更强的提炼性、集中性;从时间上来看,艺术美具有更强的凝固性、永恒性;从性质转化上来看,艺术可以将现实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

1.从空间上来看,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集中性

从空间范围来看,现实生活无边无际,范围极其广泛,并且各种生活形态相互渗透,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边界。因此,现实中的美的事物、现象虽然量大,但是却分散且不集中、不充分,它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为接近它的那一部分人所欣赏和接受。但艺术美就不一样了,它通过提炼、集中的创作手段,把现实中分散的美集中到艺术上来,使得艺术的美更具有集中性。

比如,竹子之美,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竹子都适意于人的审美感受,总有枝节过多、竹叶过密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郑板桥艺术作品里的竹子,虽然来源于现实的竹子,却没有停留在机械的反映上,而是运用艺术创作,注入了艺术家的热情、理想和观念,将园中之竹变为眼中之竹,又变为胸中之竹,最后化为手中之竹。这手中之竹,在展示竹子之美的时候,完全超越了客观存在的竹子,显得更富有艺术审美创作的集中性。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从时间上来看,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具有永恒性

从时间范围来看,现实生活总是处在流动、变化、转瞬即逝的状态之中,它就像奔腾不息的江河那样不能使自己停留。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则犹如一个水坝,能截住流动的生活,并把它们转化为包含观念和意义的物质形态。这样,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就超越了生活自身流动的特点而具有了永恒性。

比如,我们说太阳很美,但太阳之美,也不是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中午的烈日灼人就不会让人产生美的心情。一天之中,太阳最美的时刻,往往出现在早晚时分,那时朝阳的红火、夕阳西下的美景让人充满审美感受。而艺术中的太阳,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则截取了早晨日出那最美的一刻,永远地凝固了下来,无论以前、现在,还是将来,这艺术的美都永远地存在了下去。

这种艺术美的永恒性也意味着它能超越创造它的艺术家的生命的有限性而使其不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谈到了艺术美的永恒性及这种永恒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确乎如此。

3.从性质转化上来看,艺术可以将现实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

现实中丑的事物,因其和人的利害距离如此接近,以至于人们很难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但是这些丑的对象,一旦从现实的物转化为艺术的象之后,其本质范畴会发生转化,现实功利性削弱了,精神无功利性加强了,在艺术作品和人们现实生活撇清了利害关系之后,人们往往能够以无功利的心态对其进行审美。艺术中丑的形象,是象,不是物,所以不属于现实世界,而是属于精神世界,和现实的人们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这些艺术中丑的形象,是渗透了创作主体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主观精神因素的典型形象。它并不依赖形象自身给感官带来情感愉悦,它所追求的,乃是通过对这个丑的形象产生理性的思考分析,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以期获得理性的满足所带来的情感愉悦。

在艺术创作中,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在现实中,一个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无人愿意欣赏的。但是当这个现实中的人物转化为罗丹的雕刻名作《老妓》中的雕塑形象时,在这个被社会压榨得如此沧桑的、丑陋的躯体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欧米哀尔不公正的鞭笞、蹂躏与摧残,心里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可以说,我们欣赏罗丹的《老妓》这一作品,并非为了获得线条、比例、节奏等感性认识层上的愉悦体验,相反,通过这些线条、比例所产生的不愉悦的体验,反而获得了对社会本质认知后的理性之满足。

▲罗丹,《老妓》

又如,米莱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时,让这个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只能默默地扶在锄柄上微喘,他表现出的神情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米莱在这个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了他任凭命运安排的失落与无奈。此时,这个噩梦中的人物,似乎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他给予我们的审美震撼,给予我们的理性思考,绝非那些只停留在形式美的艺术上所能达到的。

▲米莱,《扶锄的男子》

总而言之,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更美、更带有普遍性;它可突破时空的局限和特定对象的限制,蕴含着艺术家自由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变形、创造;可根据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概括,使之转化为艺术美,产生独特的审美价值。正是这些优点,使艺术成为人类社会一项不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