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之教化影响从而发生思想的变化。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它的教育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增强人的审美能力,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必要准备;二是帮助人们更形象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做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协调真善美的统一。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孔子就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说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数则能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音乐则能陶冶人的性情和德行,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把善与美两个要素统一结合起来。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认为加强美的教育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更加高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这些艺术作品会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情欲得到放纵,产生不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柏拉图提出要把以荷马为代表的诗人都赶出理想国。
(二)艺术教育的特征
艺术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艺术依赖形象的具体可感让欣赏者在认知的同时产生情感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实践意志,此时,欣赏者会因为认同而在内心由衷地进行摹仿,因而受之影响发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艺术教育并非干巴巴的说教,它是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内含的主题思想融合在优美的形式里,让受众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所受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
1.以情感人
艺术的教育功能常常通过以情感人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产生于俄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在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这是一个政治和文化最黑暗的时期,柴可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灌注了自己对俄罗斯民族遭受苦难的深沉感情。作者有情、听者有心,也就无怪乎列夫·托尔斯泰听了这首乐曲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认为,通过此曲,他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通过感情的倾注,让听者体验到当时的民族苦难,仿佛身临其境,这不就是艺术作品以情感人的教育功能之所在吗?
再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不仅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倾注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的情感,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以情感人的时候,往往是欣赏者对作品产生认同与共鸣的最好时机,此时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是最强的。
2.潜移默化
艺术教育功能的产生,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得到心灵净化,用四个字概括便是“潜移默化”。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中,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战场的搏斗、生活的磨难、爱情的挫折、疾病的痛苦等种种考验并战胜了这些困难,我们在看这部作品时,会随着人物一同面临困难、一同克服困难,继而和人物一同成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保尔·柯察金的经历和精神影响着。这就是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特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3.寓教于乐
艺术教育往往借助娱乐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在艺术意义的传递上,只是停留在高呼的口号之上效果未必好,但若把内含的思想融合在优美的形式里,则更容易让受众在审美活动中接受所受教育的内容。古罗马的美学家贺拉斯明确提出“寓教于乐”,在贺拉斯看来,审美是工具,教化是目的。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化,是艺术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比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导演卡梅隆讲述了沉船灾难中的一段爱情悲剧故事,唯美浪漫的爱情和惨绝人寰的灾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了强烈的移情心理,在深深地被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所感动的同时,也不断认同着影片所传达的真爱永恒的观念。这些认知和理解往往并非直接的、外露的,而是在娱乐化叙事的包装中展开的。
▲《泰坦尼克号》
再比如,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它通过对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的介绍,将蕴含着家庭情怀、民族风格、时代气象的食物形象用精巧的叙事结构和高超的视听语言展示出来,使观众在获得娱乐休闲的同时,认同中国的饮食习惯和人文情怀。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体现。
总之,教育功能乃是艺术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个功能使得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成为传递知识、建构价值、维持秩序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