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定义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民族特点在艺术上所体现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都会体现在该民族的艺术创作中。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在反映了民族生活外在特征的形象之上,更体现在反映了民族的内在精神之上。可以说,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这一点,很多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有相关表述。

果戈理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是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诗人甚至在描写异邦的世界时也可能有民族性。只要他是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以全民族的眼睛来观察它,只要他的感觉和他所说的话使他的同胞们觉得,仿佛正是他们自己这么感受和这么说似的。”

别林斯基继承了果戈理的观点:“每一民族的民族性的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饰和烹调,而在于它了解事物的方式。”

鲁迅也有同样的思想。画家陶元庆画的是西洋画,鲁迅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又说:“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度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用的是西方的乐器、西方的音乐体裁,但这首乐曲却不能说是西方的音乐,因为它用的是中国的题材,说的是中国人的爱情精神、中国人的内在灵魂,所以它理所当然是一首中国乐曲。

(二)意义

坚持艺术的民族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本民族喜爱之根本

从欣赏习惯来看,只有具有浓烈的本民族特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艺术作品只有内容和形式是本民族群众所关心和熟悉的,才易于被他们接受,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众性,就越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作曲家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期间,就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刚开始在演奏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时,听众的反应是虽然好听却听不懂,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听众水平尚需要小提琴演奏有一个本土化的转变,因此,何占豪等人就在小提琴演奏与中国民族特色之间不断地进行摸索、对比、实验,最后,终于在西方乐器和中国素材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创作出许多为平民百姓所喜爱的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品。

2.外民族欣赏之缘由

从艺术实践来看,外民族的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往往都具有极大的奇特感,那种令人震颤的陌生化审美感受,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正如鲁迅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我们在第一次听到日本、印度等国家的音乐时,都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奇特感,由此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

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绝不是亦步亦趋摹仿外国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比如,《红楼梦》译本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轰动,人们就好像突然发现了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一样。

因此,民族特色的彰显既是本族人民获得身份认同的路径,也是获得别人尊重与认可的关键策略。

3.风格成熟之标志

艺术的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艺术成熟的标志;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创作成熟的标志。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艺术家,其创作往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史上,在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兴盛的时期,东欧以及北欧的一批音乐家却开始有意识地走本民族的道路,他们探寻本民族的素材,挖掘本民族的旋律,由此涌现出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一批音乐家,如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格林卡与强力集团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以浓郁的民族性屹立于西方艺术之林,而他们所属的民族,也因为这些作品而有了相当大的自我存在感。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艺术的民族性,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他提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更是明确提出艺术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作曲、唱歌、舞蹈都应该是这样。”又说:“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

(三)要求

艺术的民族性要求艺术作品必须传递出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形式元素、内容取材、精神内涵等层次。

1.形式元素

在形式元素上,要注重服饰、装扮、语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原来样貌,符合民族的现象世界层次的真实性,同时提炼出最能代表本民族特色的形式元素加以展示。事实上,我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依赖于用外国的形式符号来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

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影片由梦工厂出品,虽然内在精神是美国价值观,但是影片的中国形式元素的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人物角色、景观、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在人物角色上,除了主角阿宝采用了国宝熊猫这个形象之外,猴子、蛇、丹顶鹤、华南虎、螳螂也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拳术。在场景上,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和“和平谷”,代表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其中“和平谷”以中国丽江山谷以及广西桂林景色为蓝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功夫熊猫2》更是成都味儿十足:片中凤凰城的构造,同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几乎一模一样;担担面、鸡公车、皮影戏、舞龙舞狮、四川火锅等中国特色元素层出不穷。假若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承载中国精神的动画片以这些中国形式之元素呈现,会不会成为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密钥与良方呢?

▲影片:《功夫熊猫》

2.内容取材

在内容上,要注意提炼选取属于本民族的题材内容:一是要注重其趣味性,二是要注重其意义性,看其能否在趣味和意义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叱之魔童降世》为例,该影片自上映以来累计票房突破56亿人民币,成为国产动画的经典。电影取材于中国经典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通过对“哪叱闹海”的颠覆性改编,讲述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热血又感人的“中国故事”。影片加入了许多流行文化元素,“黑眼圈”哪叱的反差人设、太乙真人四川话的特殊设定等笑料十足,虽然看起来叛逆不经,却始终保留着中国人最传统的热血和感动,坚守着中华文化奉献和担当的价值取向。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3.精神内涵

在精神上,艺术作品要多选择那些能表现中国人精神的作品,尤其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信坚定、兼容并包、敢于探索的精神,应当在作品中得到更多的展示。

张艺谋的电影比较早地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他的多部作品曾获得金球奖提名,如《活着》《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对民族的思考,对弱者的同情,对美好品质的歌颂,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内涵,真正地将电影的民族性推向了世界。以《金陵十三钗》为例,影片拥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个是女学生的(旁白),另一个是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伪装神父约翰·米勒的,这看似矛盾的叙事方式经过了精心安排:女学生的视点是幸存者的证词,提供了历史叙述的合法性,约翰的视点则是带有普世情怀的国际人道主义。影片关注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充满对弱者的关怀、对历史的反思,更歌颂了民族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