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性

一、审美性

(一)广义“美”与狭义“美”

美学的英文aesthe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tikcs,原意是感觉学——一门研究感觉的学问。1883年,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传到中国后,大家就沿用了这个叫法。其实这个叫法容易造成误解,从而将广义的美狭隘化。

美学里的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义的漂亮、好看,而应该理解为更广义的“愉悦”或者“令人满意的”。美学里的美是一种愉悦感,但这种愉悦感不一定是由好看引起的。如《巴黎圣母院》里的驼背加西莫多,尽管他相貌丑陋,却能给观众带来愉悦的感受。

▲艾斯美拉达与加西莫多

(二)感觉判断学

1.含义

aesthetics作为感觉学,其实主要不在自然科学领域对感觉进行客观性的研究,它更多涉及的是对感觉本身作情感判断的学问,即这种感觉到的对象令我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悲伤不悲伤、愤怒不愤怒……所以aesthetics不属于自然科学,而应当属于人文科学。为了防止因“美学”的一词多义而产生的混淆,笔者认为,用“感觉判断学”取代“美学”是最好的称呼。当然,主张取消“美学”这个词,并不代表取消“美学”这门学问。“感觉判断学”即对感觉到的“表象”进行“情感判断”。

所谓“表象”,是指物刺激了人的感觉器官后反映在人脑海里的印象表征,这个“表象”既不是客体的物自身,也还未进入主体的理性、情感、意志等层面。简言之,“表象”是主体与客体“触碰”的那个交界点。

比如,你看到了郁郁黄花和青青翠竹,你眼睛里只是郁郁黄花和青青翠竹的样子,你眼中之花与竹只是“表象”,并非花与竹本身,同时,这眼中之花与竹也没有你的理性、情感介入,此时你还未将这黄花与翠竹两个表象同“般若”“法身”这些形而上的意义联系起来,它们只是花之物、竹之物与你这个主体的交集。

所谓“情感判断”,是指对“表象”的判断活动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判断活动,情感判断贯穿了感觉、知觉、理性、意志等诸多领域。

2.层次

感觉判断学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首先是“感觉层的情感判断”,这是纯粹的感官的愉悦,简单地说,看油画的色彩、听古琴的音色,产生了愉悦之感,就是眼睛、耳朵的舒服,这是感觉层的情感满足。感觉层,还不能用传统理论的“象”(即表象)来概括,只能用“言”(即形式)来概括。

其次是“知觉层的情感判断”,这是对纯粹感官感觉的综合。之前你看到的颜色、线条、声音,在这里汇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你看安格尔绘画作品中一个个美丽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愉悦之感,这是知觉层的情感满足。到了知觉层,就可以说是“表象”层面了。

▲安格尔,《大宫女》

再次是“理性层的情感判断”,进入这个层面后,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获得并不是标准,理性判断的结果会引发愉悦的满足。也就是说,“丑的表象”并不符合眼睛、耳朵等感官愉悦的要求,但是对“丑的表象”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后获得了内在意蕴的认知,也能引发情感的愉悦。如罗丹的雕塑《老妓》,这个雕塑塑造了一个“丑陋的外在表象”,我们在感觉层和知觉层没有获得愉悦之感,但是通过这个老妓丑陋的形象,却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情、社会的鞭挞、生存的艰辛和命运的多舛。因为理性认识的收获,而产生了愉悦之感,这是理性层的情感满足。同样的,其他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愉悦之感,感性上并不舒服、不愉快,但是理性上却获得了认知后的满足。

最后是“意志层的情感判断”,指的是符合行动意志的愉悦。由“表象”所引发的行动意志和主体自身的意志愿望相符合,也能引发情感的愉悦。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她生而死、死而生的情节其实并不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但是人们却愿意假定这是真实的,源于杜丽娘的死而生和我们所认可的忠贞、坚守的爱情观相吻合。这种愉悦之感是意志层的情感满足。

▼《牡丹亭》

3.优点

我们总爱用“美”这个词,其实,“美”这个词并不能体现感觉判断的中立性,很多时候当我们用“美”这个词时,我们就已经对感觉做出情感判断了,而且是肯定性的情感判断。很明显,这也不符合实际的审美情况。所以,笔者一直不建议用“美学”这个词,因为它容易使人用情感判断的肯定性结果替代情感判断结果的各种可能。相比之下,“感觉判断学”这个词更加中立,其结果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简言之,人们会因字面意而以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的学问,实际上“美学”是研究包括美在内的整个感觉判断的学问。

(三)艺术的审美性

1.含义

艺术的审美性是指艺术用形象的方式让人进行情感判断后所获得的无功利愉悦的特性。对情感愉悦的需求和生存需求、娱乐需求、求知需求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各种需求之一。但是,通过形象获得情感愉悦的审美满足并不只局限在艺术活动中。因为形象的来源并不只有艺术领域,其他的如自然领域、社会生活领域的外在形象也都可以成为情感判断的对象,这些都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判断。所以,才有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简言之,审美性是艺术的特性,但并不只有艺术才有审美性。

2.体现

审美性体现在言、象、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其实就是指感觉层、知觉层和意蕴层。这里我把意蕴层分为理性层和意志层。那么,艺术的审美性主要体现为:对“纯粹感觉”本身的愉悦、对“感觉之象”本身的愉悦、对“感觉之象”的理性判断的愉悦、对“感觉之象”的合乎行动意志的判断的愉悦。这里的四个层次和前文中将感觉判断学分成四个层次是一致的。

对“纯粹感觉”本身的愉悦是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所受刺激的反应,这种符合人需要的感觉会产生愉悦感。

对“感觉之象”本身的愉悦是纯粹感觉层的进一步综合,即知觉层,在这一层,主体把线条、色彩、声音等各种感觉综合成一个具体的、整体的形象。这种形象也会让主体产生愉悦感。

纯粹感觉层和知觉层这两层的愉悦都属于对表象本身的愉悦。

但是,审美并不是简单的眼睛、耳朵的愉悦,还有更高级的理性和意志的满足之愉悦。而且,很多深刻的艺术,并不只停留于满足悦耳悦目,更是为了悦思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