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客观精神说
客观精神说认为,先于自然界而客观存在的理念或精神是艺术的本质。持客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黑格尔,代表观点分别是柏拉图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和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理念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世界划分成三重,分别是理念、事物、表象。事物和表象都好理解,最难的一个关键词是理念,有必要解释一下。
所谓理念,是指在某事物出现之前,便已经存在着的关于这个事物的决定性规则。比如,为什么会有床?第一张床是从哪儿来的?柏拉图认为,一定有一个“床之所以是床的规则”先存在,然后木工才按照这个理念之床制造出实物之床。
柏拉图认为,神(god)创造出理念(idea),工匠(craftsman)按照理念(idea)制作出事物(thing),摹仿者(imitator)如画家(painter),摹仿出事物的表象(appearance)创作艺术。
在这三者中,理念是最高等级的,是最真实的。事物只是对理念的摹仿,是对理念的不完整的分有。所以,事物总是不够完美、非至善的。至于画家创作出来的艺术,本身就是对不完美的事物的摹仿,距离最完美的理念就更远了。所以,在柏拉图的观点里,艺术只是摹仿的摹仿,是最不真实的东西,它的等级也最低。
柏拉图是轻视艺术的。绘画如此,诗歌也如此。柏拉图认为,以荷马为代表的诗人的作品使人们停留在美轮美奂的表象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状态上,阻挡人们对理念世界的探索,继而只会让快乐和痛苦的情感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由于这些诗歌并没有把年轻人向好的方向引导,起到了坏的影响,所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并没有诗人的一席之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柏拉图坚持了理性对感性的优势,这也表征了他对诗歌的轻视;第二,柏拉图所谓的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实际上是指艺术只是对世界现象层面的亦步亦趋、照猫画虎的纯粹技术性活动,他并不承认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表现真理,如果按照柏拉图的观点,那么艺术家的摹仿当然算是格局低下的了。只不过,艺术家的作品真的不能表现真理吗?真理真的不能用诗而只能用散文来表达吗?
TIPS: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本质是潜藏在事物内部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却认为本质是在事物外部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中,柏拉图手指向天,亚里士多德掌心向地,其实就是在暗示师徒两人思想的分歧。亚里士多德尽管非常敬重柏拉图,但面对二人的分歧,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拉斐尔,《雅典学院》
(二)绝对精神说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绝对精神(理念),这个绝对精神不是个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而是独立于个人之外,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的“客观思想”,或者说是精神实体。这种“客观思想”构成了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内在本质和本原。就此而言,艺术的本质也就在于绝对精神。
在谈到“美”的时候,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创造世界的绝对精神;在谈及美的集中展现物“艺术”时,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但艺术的最终根源却在于“理念”。
TIPS:
柏拉图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的本质观点的异同:
(1)相同:二者都强调一种客观精神是决定性因素。
(2)不同:对外在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同。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神创造的,艺术的本质就在于理念,而艺术的表象则无足轻重。
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则不同,他不像柏拉图那样强调理念的抽象本质,而是把理念看作与具体形象相结合的统一体。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相互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如果说,柏拉图强调美是理念的话,那么黑格尔则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化或美是感性形式的心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