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的特征
艺术接受活动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有如下特征:
(一)多样性
艺术接受的多样性是指由于艺术接受主体的不同,造成了对作品体验和理解的不同,再创造出来的“第二作品”也就不同。当年众多文人雅士聚会兰亭,饮酒赋诗,汇成文集,唯独王羲之为赞美兰亭的自然景色所作的《兰亭序》流芳百世,这恰恰说明艺术接受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另外,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道理。关于这一点,在前文艺术特征论的主体性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一致性
艺术接受中的一致性是指艺术接受中所获得的共同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如此?我们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
从主体来看,受时代、民族的影响,审美主体往往会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比如,我国魏晋时期崇尚清瘦的人体美,北魏的麦积山塑像大多是秀骨清相;唐代崇尚丰腴的人体美,唐代的龙门石窟塑像大都丰硕和悦。这种审美的一致性和时代特色密切相关。
从客体来看,由于审美对象本身是一个具有稳定形式的文本,因此,对它的审美理解往往会有共同的认知。
英国语义学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兹的观点正好为我们理解多样性和一致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瑞恰兹认为,文学作品是它的文学特性、想象和语言三者的结合,它的意义不仅涉及它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而且也涉及对它的联想。不过,由文学作品的语词、句子所唤起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语法规则和逻辑是比较稳定的。而文学作品的联想所唤起的意义则不稳定。由于不同的人的主体条件、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这种联想意义也就因人而异。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人,由于时间、地点乃至心境的变化,也会造成这种联想意义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艺术接受的一致性恰恰来源于语法规则和逻辑的稳定性,而艺术接受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联想意义的不稳定性。
(三)保守性
艺术接受的保守性,亦即审美惯性,是指接受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四)变异性
艺术接受的变异性就是接受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特点要求艺术不断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形态。
了解了艺术接受的保守性与变异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经典作品在刚问世的时候,不被人们接受,却往往在若干年后被人们所追捧了。以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为例,其无论在主题意义上,还是作曲技巧上,或是思想深度上,都以巨大的创新魄力绝对地显示了超越时代审美水准的品质。这是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领域,从作曲技术上讲,整个乐曲构思大胆、结构缜密,突破了传统交响曲中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紧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中发展。可以说这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长度和复杂度前所未有,以至于“当时初听觉得难以理解”。因此,《英雄交响曲》首次公演便遭到听众冷淡对待,报刊评论它是一部冗长难懂的作品,是任意追求独创和怪诞的结果。当古典时期的人们还沉浸在海顿的小资情调和莫扎特的欢乐海洋中时,贝多芬——这个伟大时代的独行者,以深刻、冷峻、理性的手法描绘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命理,这种对社会、时代、命运、哲理的旋律表达,是那个时代的交响乐听众所不曾具有或者说还不曾内化的欣赏习惯。今天,当我们学习了相当的音乐作品赏析知识,看尽了世界音乐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类型之后,站在久远的古典音乐史以外,满怀敬意地再次聆听这部古典音乐时,我们的心理感受,不再是18世纪的人们所理解的晦涩难懂,而是对作品里蕴含的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风格和崇高境界,以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细细品味和怀念。
可见,因为艺术欣赏的保守性,当某一作品呈现超越时代的特质时,便有可能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艺术欣赏的变异性则要求我们的艺术创作要不断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形态。若以一时之得失来衡量艺术作品之价值,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