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功利性
(一)何谓艺术的无功利性
所谓无功利性,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无法从中获得物质世界的事物或者实践领域的有用性。无功利性主要是从物质的、实用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不可能从艺术作品里得到玛瑙翡翠、高官厚禄或甜蜜爱情。
无功利性这一点是由艺术的本质是精神意识而决定的。艺术是主体对表象的情感判断,所以艺术不是物,只是象,它不会对生活产生实际功利的效用。所以,现实世界里的树可以用来劈柴烧火、打造家具,但艺术世界里的树却不具备这种功用。因为,艺术世界究其本质,是一个缥缈虚幻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美好的水中月、镜中花,只有用心灵、想象才能获得那种超越世俗的情感与精神收获。
朱光潜在《谈美》里提到了三种人对于同一棵古松的态度,木商抱有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抱有科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免受到实际功用的影响,只有画家超越了功利性,用审美的态度,全神贯注在松树上,不计较其是否实用,也不推理因果,能真正把握古松的苍翠、盘踞的线纹及其坚贞不屈的气概。
(二)无功利是“无用之用”
1.何谓“无用之用”
理解无功利时必须同时理解一点,无功利不是没有用,它是一种“无用之用”。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发出感慨:“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里的没有用处,一方面,指艺术与科学相比,不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艺术在精神提升上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精神提升保证了人们审美化、诗意化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质量。所以,艺术的无功利性对人类社会也是有作用的,它能间接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在改造世界时,诚然要更多地依赖和利用理性思维,因此科学知识更适合指导人类在自然大地上开疆拓土。但是科学只能用于提高生产率,科学不会给我们规范价值体系。此时,艺术作为人类情感判断的最高样式,是凝聚了人类认知、情感、意志等最高精神的组合体,能够指导我们朝更好、更善的方向发展。
所以,看待无功利性,一定要从“无用之用”的角度出发,从艺术侧重精神提升的角度出发,而非要求其对物质实用性的满足。否则,只能把艺术变得庸俗不堪,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批判艺术“甚至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来”就是这种庸俗艺术观的代表。如果只是为了吃一个苹果,我们只需要果农去从事田地劳作就行了,又何须艺术家的高级精神生产呢?事实证明,在世俗的心态里,无论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将离艺术的、诗意的世界更加遥远,甚至与它毫无关系。
2.“无用之用”的具体展示
“无用之用”对社会的作用是间接呈现的。艺术不直接作用于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而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规划人类的价值体系,再由人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从而起到对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
关于艺术“无用之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垓下之战”中,垓下四面的楚歌影响了最后的战局;白居易说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说,散文要成为介入社会、改造社会的武器;芬兰民族乐派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吹响了芬兰人民奋起反抗沙皇俄国压迫的号角……
今天,音乐治疗学的应用也能说明这一点,通过音乐引发人的生理、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体验,可以达到恢复、保持、改善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目的。比如,轻快、活泼的音乐可以鼓舞振奋精神力量,从而治疗精神呆滞症、自闭症等;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舒缓情绪,安抚烦躁或受压抑的精神,从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甚至将音乐作为一种背景音,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工厂、酒店播放,可以改善环境气氛,优化人们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音乐的这些实际作用,并不是音乐自身对社会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改善人的心理所达到的衍生效果。
这些都是艺术的“无用之用”的具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