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达

三、传达

(一)传达的定义

艺术传达,又称艺术物化或者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物质材料,运用艺术技巧,将艺术构思活动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可供别人感知和欣赏的艺术形象。

传达实际上就是把“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的过程。前期的体验、构思能够促使意象成之于胸,若要成之于手,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传达是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乎意象转变成形象的可能性和接近性。

(二)传达的实现

艺术传达的实现,离不开三点:一是物质材料;二是艺术语言;三是艺术技巧。有了材料,艺术的物化便有了物质基础;有了语言,艺术才知道何为;有了技巧,才能让实在的形象更贴近艺术家心中的意象。

1.物质材料

艺术传达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笔、墨、纸等,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等,如此,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可被感知的艺术品。

2.艺术语言

艺术传达离不开一定的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色彩、线条、光线、构图,音乐语言——音色、音高、节奏、和声、复调,电影语言——画面、声音、蒙太奇等。各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法则,也正是这种语言法则,规定了各门类艺术之为自我的存在方式,同时也为自我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作了最重要的区分。

3.艺术技巧

艺术传达离不开具体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指艺术家将已经构思好的“意象”完美表达为“形象”的实践能力。艺术技巧对于创造完美形式,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刻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技巧的重要性

艺术技巧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罗丹说:“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对技巧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黑格尔也说:“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的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驭外在的材料,不至于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为了获得这种熟练的技巧,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劳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王羲之的“墨池”,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些都说明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磨炼,才能高度自由地掌握艺术技巧。甚至可以认为,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体验有多深,而在于其能把这些深沉的体验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2)反对“技巧至上”论

我们既要坚持技巧的重要性,又要反对“技巧至上”论。所谓“技”,并非一种纯形式的东西,它既是确切传达艺术作品内容的手段,又是完美创造艺术形式的能力。它是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成艺术整体的特殊本领和高超技能,它和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哲学观、艺术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离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去单纯追求艺术表现的技巧,为技巧而技巧,甚至“玩弄技巧”,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艺术技巧本身的意义,不能称其为艺术技巧。艺术传达与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技巧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受到格外关注,而是随心所欲、不露任何人工雕饰痕迹的“无技巧之技巧”。唯艺术表现恰到好处、炉火纯青时,才能使人但见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而不复感到艺术技巧的存在。皎然在《诗式》里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这就是完善的艺术意象和高妙的艺术语言水乳交融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的艺术创作和高超的创作才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