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美
根据美的公式:意象=意+象,那么社会美的公式:社会美(之意象)=社会生活(与人交融)之表象+知情意的综合判断。
我们认为,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之表象与主体的知情意的综合判断而产生的意象。在社会生活领域,既有体现人类进步的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友爱关系、亲情关系、劳作关系的各种行为和情境,更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和善行、受人崇敬的众多人物。这些众多的内容都可以进入主体的感官从而成为表象,对这些表象的知情意判断也能产生美。根据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社会美可以具体分为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生活美、环境美、劳动美和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的美。同时,社会美又与自然美合称为现实美。
在社会美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便是生活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播种收割、养鸡放牛、采桑纺织、打猎捕鱼、航海经商……这些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对它们作出愉悦的情感判断后所形成的意象往往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活境界。
以酒为例,单是一碗好酒,只能说其口感上佳,醇美芬芳,未必见得出其美感,但若置其于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景象便不一样了。看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再看他的《少年行》其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一个多么风流潇洒的意象世界啊!单有酒,构不成如此审美世界,必要将酒置于这特定的胡姬酒肆的欢声笑语场景中来创造一个象——喝酒之象,于是,人们对美酒纯粹的味觉感受转化为了对这种味觉感受的情感判断以及对这喝酒之象的情感判断,这是一种混合着美酒和人间烟火的双重情感判断,因为美酒,我们更爱人间烟火;反之,因为人间烟火,我们亦更爱这美酒。再来看白居易的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红绿相映、冷暖对比,感观感受格外明显。想象一个特别冷的雪天,能够与至交好友在梅花亭里一起喝酒赏雪,有没有觉得很向往?很憧憬?此时你充满愉悦、心之向往的便是酒之美,是饮酒的场景之表象所带来的愉悦的情感判断。所以,历来文人雅士都爱这喝酒赏雪的生活,更爱这喝酒赏雪的诗。
中国人喜欢喝酒,从文化角度来说,是因为人们乐意借助“酒”这个媒介创造出能够释放情感、愉悦共鸣的空间,从而将功利的“生活”变成无功利的“生活美”。在这种“功利—无功利”“生活—生活的表象”的转化过程中,人类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回到了主体自身初始的样子——人与世界交融的状态,他们在诗意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精神的愉悦、灵魂的自由。这是社会美在人类审美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