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审美范畴

二、中国审美范畴

(一)沉郁

“沉郁”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一种,是对人世沧桑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深厚同情的心灵状态。

1.特点

公式:苦难的生活之象+悲凉的人生苍茫感=沉郁。

象的方面,呈现人世沧桑和对人生疾苦的表象。

意的方面,呈现哀怨郁愤、人生悲凉、历史苍茫的情感体验。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为温厚平和的审美意象。人生悲凉感和历史苍茫感是来自作者对人生的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

2.例证

“沉郁”审美范畴最典型的代表是杜甫,“沉郁顿挫”是其诗的特色。他在《悲青坂》中说“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深沉的情感里充满了对战争屠戮、尸横遍野的惨象之慨喟。再如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充满了无限的人生悲凉感。

(二)飘逸

“飘逸”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一种,是指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心灵状态。

1.特点

公式:不受时空拘束、纵横无际的象+自由的愉悦=飘逸。

象的方面,呈现不受时空拘束、纵横无际的表象。这种表象,或雄浑阔大、惊心动魄,或清新自然、物我合一。

意的方面,呈现自由自在的情感愉悦状态。

2.例证

“飘逸”审美范畴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具有飘逸的“雄浑阔大”“意气风发”“清新自然”等全部特色。

(三)空灵

“空灵”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一种,是指一种无功利地对宇宙本体静心观照的审美心灵状态。

1.特点

公式:安静、悠远、留白的象+宇宙本体的认知、平静的情感=空灵。

象的方面,呈现安静、悠远、留白的表象。静、空、远、深,是“空灵”的表象特征,这种特征有助于审美活动对世俗纷扰和喧嚣的摆脱,更好地通往宇宙本体。

意的方面,呈现对宇宙本体的认知和平静的情感状态。禅宗的“悟”,并非领悟一般的知识,而是对宇宙本体的体验、领悟,是一种形而上的“悟”。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尤其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

2.例证

“空灵”审美范畴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维。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呈现了一个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传达了诗人对无限和永恒的本体的体验,这就是“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