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摹仿说

一、摹仿说

(一)观点

艺术起源的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原始人由于思维能力所限,他们在努力寻求力量征服自然界并满足自己愿望的过程中,自然而方便地选择了摹仿其自身所处的客观时空里的存在物的行为和状态。

(二)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提出了这个观点。德谟克利特指出:“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柏拉图则提出了三重世界摹仿理论,他认为艺术乃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世界摹仿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发展了摹仿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才有了不同艺术形态上的各种差异。

由于媒介之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艺术。画家和雕刻家用颜色和线条来摹仿,诗人、戏剧演员和歌唱家则用声音来摹仿。这个观点其实恰恰说明了艺术门类之间形式差异的根源,就是艺术传达媒介之不同。

由于对象之不同,形成了悲剧和喜剧,悲剧摹仿的是“好人没有好报”,喜剧摹仿的是“恶人有恶报”。

由于方式之不同,也就出现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之间的叙事差别。同样是语言艺术,诗歌更讲究语言的格律、平仄等形式要求,而散文则相对要求不严。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在西方一度雄霸文艺论坛两千多年,直到19世纪中期象征主义开始萌芽发展,20世纪现代主义的抬头滥觞,西方的再现思潮才慢慢让位于表现思潮。

(三)评价

摹仿说有其合理之处。从原始音乐的音程来看,其和摹仿鸟鸣很有联系。如古老的吹奏乐器骨笛和陶埙的发音高度就与鸟鸣非常相近。而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有反映摹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叫的传说,如“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还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

但是,原始人类之所以会如此摹仿,除了人类在思维形成的初期所具有的好奇心之外,应该还有一些深层次原因。正如鲁迅所说:“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画的一头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因此,在这种简单的摹仿之外,是否有原始人类因生存要求而产生的巫术之功利心理在内,正是值得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