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艺术消费

五、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是指人们通过购买艺术产品来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艺术消费行为的出现,往往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艺术作品开始变成艺术商品这些条件。如果说艺术鉴赏更侧重于主体对艺术形象的精神介入的话,那么艺术消费则同时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且更侧重于主体对艺术品获得的方式来自商品交换这个特点。

艺术消费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创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还只是一种个人精神物态化的产品,要使之转化为可供广大读者消费的对象,还有赖于出版社、电视台、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众化运作,使艺术家个人化的作品变为批量制作和广泛传播的艺术商品,进入文化市场,被消费者购买并欣赏。只有到了消费的环节,艺术才完成了整个系统的闭环。

艺术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理念和智慧的重要代表,文化艺术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占据着重要位置。[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总的看来,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呈现增长速度较快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的特点,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不同人群和区域差异较大。仔细观察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推动艺术品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不乏新动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博览会和博物馆热度持续提升。艺术博览会从一线城市快速扩展到二线城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少艺术博览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开始细分,观展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人数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知名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旅游必去的目的地。博物馆数量、美育活动、展览场次和观展人数大幅增加,艺术博览会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凸显。

第二,艺术品外溢效应更加明显。艺术和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家庭、学校和社区,成为人们舒缓调节压力和提升品位素养的重要载体。艺术与旅游、科技等多维度融合,提升了商业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在都市中,很多人将家居用品、生活方式等营造出具有设计感或仪式感的时尚风格,从而获得更加舒适美好的体验和享受。在许多城市,美术馆成为亮丽的风景线,美术馆的建立带动区域人文艺术气质提升,吸引人们慕名前来“打卡”,从而带动周边商业和经济发展。

第三,实用艺术品或设计品深入人心。调查表明,艺术品消费选择顺序依次为家居用品(如艺术灯具、艺术沙发)、生活方式产品(如餐具或茶具)、装饰艺术品(如书画或小型雕塑),大众更容易接受实用的艺术品和设计品。价格适宜的年轻艺术家原创产品、知名博物馆和特色展览的衍生产品、艺术家或设计师与品牌跨界创作的时尚产品等受到消费人群的关注和喜爱。

▲家居装饰艺术化

第四,中等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是艺术品消费主力军。调查表明,艺术消费能力与人口结构有着重要的共振关系。文化程度越高,视野越开阔,精神需求就越高。中等收入人群注重生活品质和品牌意识,偏好智能和环保消费。“80后”“90后”更青睐个人审美情趣和同时代的艺术,往往比父辈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个性化消费需求,对文化艺术娱乐等情感消费需求较为刚性。

总的来看,一方面,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消费需求已然来袭;另一方面,中国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主推生活艺术与设计且处在起步阶段的文创机构实体,尚未真正形成地域化、定制化、品牌化、非遗产品化的文创研发趋势。这一现象凸显了文创产品升级换代、供给端改革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