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艺术与科技

五、艺术与科技

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领域,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翻天覆地的。情动于内而发乎于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化、形式化,感情的多样表征便是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之一;而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欣赏、艺术思维、艺术审美等诸多艺术活动环节,科技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当然,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因而对技术文化需要辩证看待。

(一)科技对艺术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产生了新的艺术表现符号

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物质技术要求,只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在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上不如今天这样明显。20世纪之前,艺术门类仍然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传统艺术为主;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表现形式的途径大大发展,在符号展示、媒介上有了突破性发展,且呈现科技化倾向,某些艺术门类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

以电影为例,电影是光学、化学、电学、声学、机械学等各门科学技术发展并结合的产物,这些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的视听本体之存在成为可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的拍摄剪辑到现在的计算机介入后期特效制作,无不与传媒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传媒科技的发展,就没有电影艺术的存在。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某些艺术创作则更多地依赖于电脑:运用3D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比手工创作更快、更简便地绘制艺术形象;运用制谱软件和相关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可以自由地创作曲谱并由电脑模拟交响乐队获得相关效果。可见,当前艺术传播的媒介科技化之态势愈演愈烈。

(2)发展了新的艺术呈现方式

科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完整、更精确地观察客观事物的手段,这种手段在艺术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还以电影为例,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受演出场地、时间、观赏方位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微妙地表现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很难表现跨时空的事件和场景,表演者甚至必须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来进行表演,否则剧场中的观众难以感受到剧情和人物性格。电影借助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对演员的表演和场景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用镜头的推拉摇移细致地刻画人物,而且能跨时空叙事,直接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

当下,随着网络、移动通信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呈现传受双方互动化的特点。比如在欣赏网络综艺或网剧时,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视频同步观看,还可以在线实时发送弹幕,在评论区留言,及时反馈信息,这种互动性带来的在场感和存在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互动性不仅可以使创作者与欣赏者进行交流,还可以将欣赏者拉入艺术创作活动,一起完成艺术作品的创造。《流》Wavelet 是由新媒体艺术团队GeeksArt于2019年打造的一件互动灯光艺术装置作品。设计者用光的变化模拟了“流水”的趣味,并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装置主体由1 300个感应灯组成,排列成波浪起伏的表面。当参与者用发光的物体靠近其中一颗“水滴”时,它会立即被点亮,并将这一点光传递给周围的“水滴”。一道看得见的“光波”随之一直延展到装置的边缘,如同向湖水投入一粒石子引起的涟漪。可见,在新媒体创作中,某些作品的内容并非由创作者完全控制,此时的观众已成为创作者之一,创作与欣赏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3)促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理念

新的科技发展,不仅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新的艺术创作理念。

以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电视艺术创作理念之间的关系为例,从无线传播到有线传播,再到卫星传播;从最早的直播到后来的录播再到现在的直播;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单向接收到点播互动……变化的不仅仅是电视技术,更重要的是,这种传媒科技的变化还在不断推动电视艺术自身形式的不断变化。电视节目上星,覆盖全国,要求电视节目在策划编导时的定位就要有异于普通的地面频道;最早的直播技术考验了中国电视表演的一次性成功的功底,之后的电视录播技术将电视节目制作得更加精细耐看;再之后的电视直播技术既带来了电视即时传真的现场感和逼真感,又对电视直播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彩色电视技术的出现又使得色彩的元素成为电视创作的重要语言。电视从传统的单向接收变为现在的点播互动,同时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和观众互动,促使一些电视节目——如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吸收观众的意见,做到边制作节目、边收听意见、边改进方案,以形成电视节目传播的“交互叙事”方式。

又比如,现代的混沌理论提出了有名的“蝴蝶效应”,该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该理论后来被运用在影片《蝴蝶效应》中,从而产生了一部结构精巧、意味深长的影片。影片形象化地展示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总是想要回到过去改变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可是,改变了过去生活中的一个节点之后,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改变,或许我们后来的幸福也就跟着变成不幸了。

(4)拓展了新的艺术传播时空

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一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二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的艺术品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传播媒介的不断演化,艺术传播活动也在不断发生新的流变。印刷术的出现,使艺术传播“从小众走向了大众”,频道专业化、导航分类化又使艺术传播“从大众走向分众”,广播技术使艺术传播“从延时变为即时”,电视技术使艺术传播“从听觉传播走向视听结合传播”,互联网技术使艺术传播“从单向变为互动”,新媒体对电视节目的介入使今天的电视节目的传播“从欣赏转向了参与”“从受众转向了参众”,移动媒体的发展又使艺术传播“从固定化审美发展到了伴随化审美”……这些新的艺术传播现象无不是基于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

随着上述艺术传播的发展,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更加频繁,艺术之间的融合愈来愈频繁,艺术自身的演化能力愈来愈强大,艺术的跨界现象也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常看到的中国民族音乐加西方古典音乐加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方式,这种杂合型的文艺种类越来越应多元文化的交流而产生、发展。一方面,是文化交流的必然;另一方面,又是艺术自身发展求变的结果。

(5)产生了新的艺术商业模式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带来了和传统传媒科技不同的艺术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语境下的艺术活动虽然因商业机制而在创作取向上偏重于大众文化,但其本质依旧是少数人的创作。新媒体语境则不同,大众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创作者。如果说电视传播方式之前有过“观众你听我说”到“观众我请你说”的转变的话,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则更多地体现为“观众自己给自己说”,这在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里被称为“产消合一”,普通网民自己生产艺术作品,同时自己又是这些艺术作品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生产消费合一”的艺术活动模式,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领域最为常见。草根基础、大众狂欢、自娱自乐、产消合一,是新的媒体科技带来的艺术活动的新特点。

2.消极影响

从本质上说,科技活动属于知的领域,本质是理性文明,体现出抽象化、精确化、客观化以及功利性的特点;而艺术活动则属于情的领域,本质是人文精神,体现出形象化、夸张化、主观化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工业技术出现以来,科技和人文两种文明形式的冲突就一直存在。

(1)科技至上导致了人文失落

科学技术对于人们改造自然,洞察宇宙,建立科学理性,破除宗教蒙昧主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科学并非万能,科学的发展无法完全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科学理论无法为人们提供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人不能根据科学事实去爱、去恨,从而解决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种种矛盾和需求问题,因为人除了理性,还具有情感和道德,离开了主体的情意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把握和认识,把科学理性当作唯一的人类精神,当作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唯一真理性,也就走向了荒谬。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解决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情感需求问题,相反还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感。

以卢梭、华兹华斯为代表的大多数浪漫主义者都以一种否定和拒绝的态度对待工业技术,在他们看来,工业技术是审美和诗意的大敌,他们追求的是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甚至回归原始。这些人文知识分子站在对人性、审美、诗意、情感、创造的肯定立场上展开了对工业技术的批判,他们指责工业技术用物质毁灭了人性,用数据毁灭了审美,用批量复制毁灭了创造精神,用技术理性毁灭了情感。

这种批判当然是有道理的。社会之发展,虽然需要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需要用尚美的情感、尚善的意志来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2)艺术作品形式化倾向愈加严重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成了艺术的新的表现形式,也让艺术创作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加深,以至于诸多的艺术创作完全将成功与否归结为科技化程度是否高深。以科技化作为衡量艺术化的标尺,在价值取向上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比如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虽然是大场面、高科技的大制作,但是思想内容却甚浅,终究只能是人类历史上无足轻重的一粒尘埃。因此,在创作理念上,我们必须避免科技万能论的思想倾向。

(3)审美思性的降低

传媒科技削平深度的叙事形式容易导致大众审美能力的不断降低。传媒科技越发展,艺术形象的展示越直观。从文学到电影、电视,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难度不断降低,媒介内涵信息越来越轻松地被读者解码、理解、消化,以至于观众根本无需进行深思熟虑,无需经过曲折的思索探求,便能轻易地从这些“热媒介”中读懂内容,这种审美思性的降低,其实正是文字时代转为影像时代审美焦虑的中心议题。如在时下火热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扭曲、变态、猎奇、无底线的丑恶视频成了博眼球、换流量的利器,大众在一阵又一阵的狂欢中消磨时间,至于从作品中获得的反思,那是没有的。

(4)盗版问题

传媒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复制成本降低也导致了版权问题。比如,电影、电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就存在非法上传和下载的问题,其呈现数量巨大,分布散,隐蔽性强,打击困难大且得不偿失等特点。传媒科技的发展虽然促成了艺术传播的便捷和低廉,但同时,艺术传播也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如果艺术创作者的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他又何来热情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再生产呢?

(二)艺术对科技的影响

1.艺术引领科技发展的指向

当现有的科技手段无法满足艺术表达的需要时,创作者就会想方设法地创造出新的科技手段,以满足艺术表达的需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卡梅隆决定“实景”拍摄泰坦尼克号大轮船,也就是说,把早已消失的轮船当成一种实在,用直升机进行航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卡梅隆的“数字领地特效室”被迫创造出一些新的软件和数字化手段,以满足《泰坦尼克号》的电脑影像合成。这些手段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在影片中那个让人惊叹的、壮阔的“航拍”镜头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观众从站在甲板顶端的男女主人公面前飞升,在半空中飘过邮轮的四大烟囱到达尾部,然后镜头调转过来,注视着邮轮远去,驶向大洋深处。

2.艺术为科技注入生命力

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那些高科技的影像,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它是高科技,而是因为其所展现的那种令人信服的叙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艺术创作中的高科技效果只有在成为真实性叙事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只有被人的情感灌注其中时,才能显现其本身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喜欢《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大黄蜂这些形象,是因为它们身上的高科技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些高科技充满了人性的可爱和生命的光辉。

3.艺术为科技规范存在价值

艺术求美,科技求真,前者是为了无功利的诗意栖居,后者是为了有指向的探究世界,本无矛盾。但事实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的生存图腾,科技理性结合工业精神,已经对人文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压迫。人在工业文明的挤压之下,已经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所谓的诗意栖居只能成为一种想象的存在。如何重归人的自由本质?让科技艺术化、人文化,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