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外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针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研究几乎空白,国际上也并没有和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全吻合的概念,最相关的是“三级卫生医疗服务”“首诊”“转诊制度”“守门人” “医疗服务体系”等。国外学者对分级诊疗的研究可追溯至1944年,各国纷纷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联合国成员于1981年签署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计划》以及《赫尔辛基宣言》于2013年的再次修订,使国外学者对分级诊疗的研究发文量达到历史最高峰,聚焦于关注卫生保健的交付、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公立医院、组织创新、薪酬和福利等方面,重视医疗改革、社会福利、隐私、知情同意等研究,关注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公平性、保障卫生服务的易得程度、患者权益、专科联盟、老年保健服务、居家护理服务、社会工作以及长期照护等方面,整体而言研究内容包含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研究、欧洲实践模式研究、医疗费用控制、转诊中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评价。

国内学者从1949—1978年主要围绕“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的实施效果、解决门诊拥挤问题、在该制度下做好预防工作、如何管理“公费医疗”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避免医保资金的浪费方面进行研究,1979—2008年围绕“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是否符合现阶段发展、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医联体建设、新三大医疗保险的研究及重新探索、对社区医疗机构和双向转诊的研究,再到2009年我国新医改的到来,国内学者掀起了对分级诊疗的研究热潮,到2015年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研究涌现了从计划行为理论、信号理论、系统理论、扎根理论、社会分工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与激励相容理论、整合理论、双边匹配理论、平台理论、期望理论角度对分级诊疗中关于医联体医生双向转诊行为、家庭医生签约机制、双向转诊影响因素等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从供方(医疗机构)、需方(患者、群众)的满意度、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实现路径探索方面特别是对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更深入的研究,对国内外诊疗制度的对比,探讨分级诊疗与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上分析,不再局限于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方法,还加入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工程学方法。整体上,研究从最先的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成熟经验,到对各国分级诊疗制度实践的对比分析,到现阶段的对我国分级诊疗发展路径、内在逻辑、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研究,最后的落脚点均聚焦于对其内在运行机制的探索及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绩效评价。因此,本节主要从这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