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实施效果
分级诊疗实施效果是分级诊疗实施的转化和反馈环节,按照第七章研究的结果,分级诊疗实施的转化和反馈内容包含分级诊疗的直接效果和长期效益,涉及分诊效果、健康效益和医疗成本控制等三个方面,下面从这三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一)…分诊效果
分诊效果最直观的效果变化在于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医务人员间的互动交流和协调合作,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基层门急诊就诊人次数占比是分级诊疗最直观体现的一个指标,基层门急诊就诊人次数占比的提升有助于各级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病床使用率是指每日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占比,即实际占用的总床日数除以实际开放的总床日数。现阶段,我国基层住院病床使用率很低,与之相反的是上级医院床位的爆满,按照分级诊疗的理想状态,基层住院病床使用率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起到分流和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作用。基层住院病床使用率是分级诊疗是否达标的一个直观体现,分级诊疗要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分工合作,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上级医院负责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对于上级医院来说,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医院三、四级手术或C、D型手术占比,该指标也是医院综合实力和保障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就诊量的集中体现;分级诊疗要求上级医院负责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分级诊疗对于上级医院的要求,是提高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水平,除了三、四级手术或C、D型手术占比之外,对于住院患者治疗来说,医院出入院主要诊断符合率同样也是医院综合实力和保障整合型医疗机构就诊量的集中体现。分级诊疗目标是让患者得到可及的和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指患者能够在家门口(即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与医院同质化的基本医疗服务;连续性是指通过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互相协作让患者享受到不间断的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上下转诊是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保证让患者得到可及和连续性的医疗服务的主要途径,上下转诊人次占比是分级诊疗是否真正形成的一个直观指标。因此,选取基层门急诊就诊人次数占比、基层住院病床使用率、医院三、四级手术或C、D型手术占比、医院出入院主要诊断符合率和上下转诊人次占比等5个指标进行衡量。
(二)…健康效益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分级诊疗的最终目标是健康水平提升,根据公共政策理论,社会效益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改革,提高国民社会生活水平所获得的效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其目标就是改善人群健康,让国民能看好病、少得病、看得起病,这是社会效益的体现,因此,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同时减轻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成为评价的核心标准。一个地区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健康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分级诊疗的重点是强基层,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集中各种医疗资源开展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以提升辖区民众健康水平。分级诊疗制度对区域内人群健康水平的具体影响体现为“少得病”。慢性病是各类疾病中占比最高的疾病,一个地区慢性病管理率能够直接提升一个地区的健康水平,也是这个地区医疗水平和分级诊疗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我国的家庭医生队伍发展缓慢,且未发挥起慢性病管理的作用,因此需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是保障群众就医便利性、提升地区健康水平和推动分级诊疗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因此,选取婴儿死亡率、慢性病管理率和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等3个指标进行衡量。
(三)医疗成本控制
分级诊疗的目标包括通过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和上下转诊,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就医成本和负担,医疗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分级诊疗通过合理地分流患者,使医疗资源不浪费,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从而遏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对于患者来说,相较于门急诊,住院的医疗费用占比很高,因此选择患者住院次均自付费用变化率作为衡量医疗成本和医疗负担的代表指标。医保基金结余是指医保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医保基金作为如今医疗的主要支付方,是医疗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医保基金实现结余,可以作为医疗机构继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一个资本和基础,医保基金结余率是衡量医疗机构成本控制和内部管理的关键指标。分级诊疗通过调整服务价格,可以使医疗机构实现收支结余和获得经济效益,从而激励医疗机构促进分级诊疗的顺畅运行。为了能使分级诊疗制度能持续下去,医疗机构必须长期处于有效的运营状态,年收支结余可以带给医疗机构持续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选取患者住院次均自付费用变化率、医保基金结余率和年收支结余率等3个指标进行衡量。
综合以上分析,确立了福建省分级诊疗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8-1所示。
表8-1 福建省分级诊疗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