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带来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解体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探索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到1991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而在这个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改革大潮中,传统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进行着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
“文革”结束后,我国医疗体系进入恢复过渡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样是医改的起点,医疗领域引入市场规则价格机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利不断扩大,卫生筹资责任逐渐转向家庭和个人,合作医疗、公费医疗等公共筹资消失,医疗机构数量大量增加,市场的导向由于监管不足产生了很多医疗乱象,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大大下降。
(一)三级预防网解体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医疗进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县乡村医院自力更生各自经营,三级卫生网关系逐渐弱化,最后断裂,无法发挥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医疗机构间的经济矛盾日益激化,农村原有的合作医疗制度慢慢解体,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只能自费医疗。农村卫生和防保工作资金投入不足,卫生预算和总费用越来越集中于高级别医院,对低级别医院的投入减少,使得高级别医院发展越来越好,低级别医院难以生存,难以兑现职工工资待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大大降低。
(二)三大医保政策变化严重影响分级诊疗管理
1978年到1995年,公费、劳保医疗两项费用总支出从27亿元增至654亿元,增长了24倍多,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失控。随着国家走入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包办的角色淡化,减少了对医保的财政投入,从而转变为以政府及/或单位、国民共同筹资的医疗保障制度。1998年起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相继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且不再限制就医地点;随着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群众就医自主权得到释放,使得患者流向大医院。
(三)对药品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降低医疗成本
这一时期,我国市场化改革了药品企业的准入机制、药品价格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等方面,实行药品集中采购、药品限价、医药分家和第三方付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壮大。改革增加了医药企业的活力,使药企不断成长,药品质量明显改善,扩大用药选择空间。1978—2003年,全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总产值年均增长超15%,在1990年翻番,在2000年翻两番,逐渐成为国际医药生产大国。同时,这一时期,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也存在“一小、二多、三低”,即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和产品重复多、市场集中度和管理水平以及利润低问题。
(四)政府财政投入减少,医疗成本大幅度上涨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医疗卫生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在卫生总费用中,国家财政所承担的份额从1979年的32.2%下降到1999年的15.8%,个人负担部分却从1979年的20.3%上升到55.9%,人均卫生费用也同步上涨。各级医院缺少经费支持,只能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和收费来维持运转,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现象频出,客观上促进了医疗费用的上涨。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89年至2001年,人均收入方面,城镇居民共增长544%,农村居民共增长393%,但同期日均住院费增长998%,次均门诊诊疗费增长965%。因为受政策激励的影响,各类型机构办医热情高涨,从1978年到1997年,医院数从9293家增至15944家,每年平均增速为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