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级诊疗政策问题的特性
问题在抽象意义上指的是现有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别。政策问题的类型和特点对政策的执行产生直接影响,政策问题越综合复杂越难以解决,政策就越难以执行。通过分析分级诊疗政策问题特征,目前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分级诊疗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加大了执行的难度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工程。分级诊疗政策的制定,即普通疾病在基层医院救治,疑难病例转诊上级医院,以缓解大医院就医难问题,不仅可以分流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但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以及行政等级制度,使其受到约束。行政等级制度促使大型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的占有以及医疗服务提供上处于长期主导地位。医疗机构的级别越高,投入的医疗资源越多,包括财政投入、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资设备在内的各类医疗资源,造成三级医院医疗能力高于基层医院,留在基层医院的医生业务水平不高。《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大医院万元以上设备拥有量是社区医院和卫生院总拥有量的6.99倍,床位数则是3.07倍,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业人员拥有量也更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医疗机构间医疗水平差异巨大,导致多数患者就医优先前往大医院。
另外,分级诊疗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它与许多相关政策如医疗保障制度、药物管理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息息相关,因此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提升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二)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程度受制于利益相关者的制衡
分级诊疗政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目标团体不同程度影响力制度的执行。
首先,医院对于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利益取向。大型医院就诊人数减少,导致医院效益降低,医生收入减少、医院发展资金匮乏,调查显示,省市级大医院都收治有10%甚至更多的康复患者,设置有康复专科和体检中心,因此在这一方面,医院对政策的推行惰性较大,一定程度上抵制。
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对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利益取向。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量,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期不受重视,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基层一机构服务能力停滞不前,影响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政策执行。同时,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与实际工作不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且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多为门诊治疗,甚至更愿意推荐患者到大医院就诊,因为漏诊误诊而产生医疗纠纷可能让他们遭遇更多麻烦。
最后,患者对于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利益取向。患者的基本利益取向是就医便利性和就医高质量,即就近就医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费用也承担得起。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不足使得患者担心可能被基层医疗机构误诊漏诊,对患者而言,健康的身体是本钱,疾病能被正确诊断并得到有效医治远比是否方便就医以及费用是否便宜更重要,因此患者对于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保持质疑、不接受的态度。上海某医联体的855名患者中仅14.1%的患者接受过转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