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

分级诊疗制度由国务院制定颁布,旨在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国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属于公共政策研究范畴。Easton认为政策过程由政策输入、政策转换、政策输出构成。“结果链”理论研究了从可用资源的投入到最后长远目标之间的因果逻辑,具体涉及投入、活动、产出、结果和长期结果这5个环节,分析了实施的项目运作和相互作用过程。投入环节包括政策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转换环节指为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产出环节是指政策实施后预期的直接效果和长远效益,长远效益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是政策实施者最终期待发展为对社会提供有利的效益。同时,Almond等认为反馈是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政策的持续健康运行,反馈环节必不可少,只有不断优化的政策持续,才可以成为政策功能效果发挥的动力之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从界定政策目标,到设计活动,进一步执行活动,并在实践中基于数据的实时反馈进行偏差分析,纠正偏差,从而让政策在预定的轨道上顺利实施。此外,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可以让项目更持续地运行,没有管理很难完成目标的实现,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细的制度化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过程的运行效率,更能保证政策的顺利开展,使产出更符合预期。

综上可知,分级诊疗制度运行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和一个管理”4个方面,分别为分级诊疗资源投入阶段、分级诊疗资源转化阶段、分级诊疗执行反馈阶段、分级诊疗管理阶段。它们在分级诊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循环往复,缺一不可。第一阶段为分级诊疗资源投入阶段,是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为实施分级诊疗而投入的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等医疗卫生资源,它是分级诊疗能有效运行的基础;第二阶段为分级诊疗资源转化阶段,转化阶段是分级诊疗运行过程取得成效的体现,是直接效果转化为长远效益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分级诊疗执行反馈阶段,为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实施起到助推作用;第四阶段为分级诊疗管理阶段,贯穿于分级诊疗运行的全过程,起到黏合剂和催化剂作用,提高分级诊疗实施效率,起到制度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