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转化机制

五、医疗资源转化机制

从本文所选的五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医共体2020年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58个,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达779名;家庭医生签约率69.20%,重点人群签约率85.8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84.77%,高血压患者签约率84.93%,2型糖尿病患者签约率85.52%,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低保五保特困户、计生特殊家庭人员签约率覆盖率达100%。以建设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慢性病分类、分标、分级、分片管理,截至2020年底,高血压规范管理率81.75%,控制率85.45%;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1.45%,控制率84.83%;肺结核规范管理率100%;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92.83%。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效果突出,2019年,乡镇分院(含村所)门急诊同比增加9.24%,出院人次同比增加2.73%;县级医院患者下转11112人次,乡镇分院患者上转960人次。患者就医负担逐步降低,2019年,县级医院城镇职工住院费用次均自付1728.5元,自付比例27.78%,同比下降4.98%;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次均自付1267.33元,自付比例25.98%,同比下降7.55%。乡镇卫生院城镇职工住院次均自付166.87元,自付比例19.66%;城乡居民住院次均自付155.67元,自付比例18.90%。

三明市泰宁县总医院医共体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成效明显,2018年,11家基层分院门急诊总人次25.74万,同比增加4.68万人次,其中村卫生所总诊疗量10.67万人次,同比增加323万人次。2018年,上转患者867人次,下转患者123人次,双向转诊开通绿色通道,方便居民就医。推行慢性病患者“256”工作模式(即2个工作目标、5项工作机制、6项服务模式),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降低了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组建14支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服务团队为慢病患者提供契约式服务。免费提供39种国家基本药物,医保全额报销,2018年全县免费供药45207人次,总费用达906万元。建立随访制度,对出院的慢性病患者,由基层分院上门探视随访,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时纳入健康管理,了解病情变化、做好健康指导,提升了辖区民众的就医体验感、满意度和健康水平。

医疗资源转化阶段典型案例举例和译码结果如表7-8所示,通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互动交流以及管理,实现医疗资源转化的中间成果,主要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等,最终实现健康收益提升和经济收益改善。这种模式在三明市尤溪县和三明市泰宁县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的互动交流中均有体现。

表7-8 医疗资源转化机制典型案例举例及译码结果

从“动因—行为—结果”这一普适逻辑,对医疗资源转化阶段的演化特点与机理展开分析。这个阶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让国民分级就诊,另一方面是实现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医疗资源产出转化实现分级诊疗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分级诊疗的需求对各类医疗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分级诊疗制度最终落脚点就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健康效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满意度、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担当。基于过程分析,本研究将医疗资源转化阶段的相关机制总结如图7-6所示。

医疗资源转化机制是整个分级诊疗实现的体现,医疗资源转化机制的健康效益是分级诊疗制度运行发展的目标。这个阶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医疗资源转化机制主要是考察如何提升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分级诊疗,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健康效益的转化过程。

图7-6 医疗资源转化的相关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