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启示

二、研究启示

激励理论为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研究、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和案例分析起到重要启示作用,具体如下。

(一)制定针对性激励政策,激发分级诊疗内在动力

激励措施应从更全面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分级诊疗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分级诊疗激励应从系统全局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采取何种激励措施。分级诊疗优质发展需要激励多个主体的积极性,如医疗机构的激励、医务人员的激励以及患者的激励等,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激励对分级诊疗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医疗机构的激励又分为上级医院的激励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针对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分级诊疗政策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应贯穿在分级诊疗政策执行的始终,是分级诊疗政策长久发展的重要利器。这些启示直接影响了分级诊疗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关注分级诊疗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激励方式

运用激励理论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生搬硬套激励理论。医疗环境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主要包括医学科技高速发展、医疗机构规模扩张、疾病的不可预测性、患者的就医习惯和国家宏观医改政策等,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级诊疗外部环境,对分级诊疗的要求也不同,强调了变化的持续性。在研究分级诊疗激励政策时要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情况,对其分级诊疗特点进行总结性概括和分析,时刻关注分级诊疗环境变化和医学发展方向,保持政策的适时动态调整,实现分级诊疗优质发展。

(三)综合运用分级诊疗激励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

激励理论发展迅速,各种激励理论相继涌现,总体来说没有最好的激励模式和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激励模式和方法。纵观分级诊疗发展历程,基本上各大分级诊疗政策都运用到了激励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针对激励理论在分级诊疗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如运用医保报销政策基层倾向性来激励患者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练璐等基于双因素理论对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开展研究,认为应建立健全家庭医生薪酬制度,增强工作成就感,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朱碧帆等运用激励理论对分级诊疗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展开研究,提出“建立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财政专项来落实保障经费;医疗保险支付从机构总额控制向区域总额控制转变。”借助不同激励理论模型和方法,通过不断实践,综合性运用分级诊疗激励政策,逐步提高激励效率和效果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