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分级管理,促进医疗成果转化
精细化分级管理是上海市推进分级诊疗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医疗集团或医联体中各个等级医疗机构做精细化区分,有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程度盘活医疗机构发展活力,推动分级诊疗发展。精细化分级管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落脚点,改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为购买服务模式,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生机,探索特色服务模式。首先是“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联系的医患关系;其次是“医养结合模式”,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经营,特别是在老龄化严重地区,在养老机构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最后是“功能社区模式”,在部分地区开展医疗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试点,为职业人群提供健康服务。
在追求精细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上海市尝试了3种不同的医联体模式。第一种模式是“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模式,整个组合由1家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组合内资源同享协作共赢,推动分级诊疗体系构建。第二种模式为区域医联体,每个区至少设置一个区域医联体,至2018年上海共建成55个区域医联体,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均为医联体成员单位,二级医院医联体成员率约79%。区域医联体内成员通过技术指导、人才下沉、检查互认等合作形式彼此交流,促进医疗资源流动重组。第三种模式是探索专科、专病医联体,先后探索成立了儿科、妇产科、肿瘤科、血液科等专科医联体模式。如图10-11所示。
图10-11 上海市儿科医联体模式
分级诊疗表面是“分”,实际是“合”,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而推动分级诊疗建设落地的强大抓手就在于强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早期患者的就诊档案呈碎片化分布,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壁垒厚重,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依托“健康网”建设,上海市率先实现市区两级医疗机构间的互通互联和数据同享。利用大数据和搭建信息化统一平台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扫清障碍,促进医疗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信息连续性服务,为医疗资源整合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