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

二、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是分级诊疗实施的管理环节,按照第七章研究的结果,分级诊疗管理阶段包含“激励制度建设”和“分工合作制度建设”两个方面,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一)…激励制度建设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涉及医院肯放手、基层能接得住、患者愿意在基层就诊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行为。通过激励相容方式,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与集体目标一致。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要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建立,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提高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的积极性,推动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整合协调,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让医疗服务机构回归公益性,促进双向转诊,尤其是推动康复期患者和常见病患者有效下转,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医保激励制度对于分级诊疗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医保是新医改促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是现如今我国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对医疗行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是调节医患双方医疗和就医行为的一把利器,能规范患者有序就医,规范医疗机构合理开展诊疗工作、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形成的重要保证。分级诊疗实现的前提是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其中就包括了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建设。医疗机构工作质量作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是患者就医考量的一个关键指标,也是医疗服务工作考核的要点,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建设是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对分级诊疗起到重要作用,是分级诊疗绩效体现的重要指标。分级诊疗作为医改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牵涉人事薪酬考核分配等卫生体制内的多个环节和内容,从这个层面上看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时,需要对体系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细致的分工,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良好的合作,因此要制定较好的人事薪酬制度,做好激励机制建设。因此,采用政府财政投入政策、医保激励制度、医疗机构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和医疗机构人事薪酬制度等4个指标来衡量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

(二)分工合作制度建设

分工合作包含了分工内容的确定与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患者在基层与医院间如何转诊的整个服务制度的建立,同时在转诊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障碍需要进行统一化协调。分级诊疗改革是一个横跨政治、经济、社会、卫生乃至文化等各领域的系统工程,牵涉医疗保险、价格、人事薪酬考核分配等卫生体制内的多个环节和内容。要实现分级诊疗的优质发展,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制度建设是明确如何做好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前提条件。分级诊疗的重点是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转诊”的就医秩序,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合作贯彻于分级诊疗的始终,分工合作的前提是资源分工制度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时,需要对体系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细致的分工,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良好的合作,因此要制定较好的资源分工制度给予制度环境支持,推动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建设。因此,选取资源整合制度和资源分工制度2项指标来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