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障碍度模型和BP-DEMATAL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可得,“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和“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是推动福建省分级诊疗制度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互动交流方面是主要制约壁垒
根据表9-5结果可得,二级指标分级诊疗资源配置的障碍度为47.89%,是影响福建省分级诊疗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指导的人次数”和“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和基层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的障碍度分别为5.54%和5.50%,在27个三级指标中障碍排名分别位列第一和二。从表9-6结果可得,“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为主导型原因类因素,它是影响其他指标有效运行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互动交流方面,特别是医院和基层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是目前福建省做得最不足且是最重要的指标,只有将这方面工作做好,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分级诊疗进一步向前运行。
“医院和基层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数”体现上下级医疗机构互动交流的成果,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体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提升,意味着更多人愿意就诊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方便患者就医,起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动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它需要上级医院专家、业务骨干沉下心来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这个过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占用上下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目前开展存在一定阻碍,成果不明显。因此,福建省目前最重要的政策落脚点应是加强医院和基层互动交流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强化医院和基层合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是主要问题
根据表9-5和表9-6结果可得,“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在障碍度排名中排位第七且属于特征型因素,它的变化对整个服务体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的提升,有利于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落实,慢性病管理率是驱动型因素,对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起到驱动作用。因此,福建省应高度重视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方面的工作。
在样本数据中,家庭医生签约平均覆盖率仅19.60%,仅4个样本的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超过50%,家庭医生作为新医改后重点执行的一项分级诊疗政策,政府部门多次制定相应的发展要求和执行方针,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是慢性病防治的关键主体,更是分级诊疗能否实现有效运行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家庭医生签约追求改变患者就医模式和就医习惯,由于自由就医的模式已深入人心,转变现有的就医习惯,形成家庭医生首诊的就医格局阻力很大,需要针对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长时间的政策调整和政策实践。因此,福建省应特别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确保分级诊疗更有效的运行。
(三)医院高质量人才建设是关键
根据表9-5和表9-6结果可得,“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在障碍度排名第8且属于特征型因素,它的变化对整个服务体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的提升,有利于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机构的医教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分级诊疗要求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上级医院负责复杂的急危重症病种的治疗,对于上级医院来说,应注重科研和危重症的诊治工作,高学历高质量高技术医疗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福建省应重视在提高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方面的工作。
在样本数据中,各地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硕博士学位占比发展不均衡,分级诊疗要求上级医院需要负责做好疑难危重症病种的医治工作,疑难杂症病种的治疗要求上级医院加大政策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医务人员,通过医学科研的不断进取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进一步提升医疗救治水平,提升三、四级手术或C、D型手术占比,提升出入院主要诊断符合率,让整合型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医疗水平得以质的提升。提高硕博士占比这项工作讲究的是医疗机构高质量高学历医务人员的占比的提高,是人力资源发生质变的根本途径,现有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的忽视,经费投入低,导致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无优势,科研平台弱,无法吸引优质的卫生技术人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开始调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福建省应特别加强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到医院工作,特别是县级医疗机构,确保分级诊疗更有效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