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分级诊疗制度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分级诊疗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支付机制、信息机制以及分级诊疗的价格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

对于激励机制,李银才(2016)使用价值链分析框架,研究患者越级诊疗现象,探讨分级诊疗的形成机制,提出阻碍分级诊疗机制运行的主要原因为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分级诊疗机制才能自动运行。还指出我国转型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分级诊疗存在冲突。分级诊疗要真正实现,必须从制度结构上提升医疗卫生制度的质量;刘晓允(2017)基于“委托-代理”框架分析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分级诊疗激励机制问题,基于政府角度对分级诊疗制度进行定性分析。

对于价格机制,王虹(2006)认为医疗服务价格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认为应该对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分阶段调控,优化收入结构并调整医疗技术性收费标准,逐步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分等定价,形成合理的等级差价和质量差价;曹岳兴(2009)认为现阶段转诊制度尚未健全,应进一步扩大不同医疗服务的差价,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制度,使医疗服务价格符合医生劳动价值,又能缓解国民“看病贵”问题,既减少过度医疗行为,又实现降低医疗费用和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效果;刘国恩(2014)认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从供需双方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对医生人力成本和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进行合理定价,推进分级诊疗。

对于动力机制,郭珉江(2016)按照系统论,从信息、医生和服务三个方面,整合互联网医疗资源,构建应用模式,并深入分析不同模式对分级诊疗的影响;陈志仙(2017)利用系统动力和社会分工理论分析了镇江市分级诊疗机制的运行,研究机制之间以及在机制运行下个体互相影响和博弈的过程;卢雅玲(2018)利用系统动力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确立分级诊疗系统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因素,探索动力源的作用机制;朱丽(2019)以广西S县为个案,对健康治理逻辑框架下政府、医疗卫生服务递送者与患者之间的主体关系进行演绎分析,总结出以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郭晨(2019)采用理论分析法和博弈论分析法,探析政府财政政策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从政府财政政策入手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现。

对于分工协作机制,余红星(2014)发现分工协作的本质在于初级卫生服务和专科医疗服务的分工和有关领域的合作,通过政府来遏制大医院的扩张、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拉大医保报销差距、免除下转患者住院门槛费、对越级就诊不予报销等医保措施以及发挥医疗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是畅通该机制运行的可行条件。

对于信息技术作用机制,王富民(2019)认为依托大数据的医疗机构内部层级和信息传递路径分离的机制框架,能够有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吴谦(2020)基于设计理念、基本框架和功能实现提出“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分级诊疗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框架设计模式理念,从转诊流程、资源配置、医院管理和政府职能4个角度来论述模式功能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患者上下转诊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制度宣传和政府扶持力度等建议,旨在为互联网依托下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此外,国内学者还从分级诊疗衔接机制、行为主体行为决策机制和支付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赵允伍(2016)认为分级诊疗的影响因素包括医院下放意愿、基层承接能力、患者感知满意度和衔接机制顺畅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医疗卫生资源、规范分级诊疗秩序、健全医疗信息系统、加强“三方”建设等是促进分级诊疗的主要实施;朱紫雯(2018)建立医生医疗行为选择模型,探究了我国医疗供给侧主体的行为决策机制,剖析了分级诊疗制度下抑制过度医疗的行为机制;李忠萍(2020)针对我国当前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下转面临的困境,研究政府协调医院转诊有效推行的支付机制及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营绩效问题。

国外学者对分级诊疗相关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微观层面分析分级诊疗,即从医疗机构提供方的医生和服务方的患者以及转诊流程、医疗支付机制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对于转诊与医生、患者、医疗机构等行为之间关联性的研究,Stephen M.Shortell(1971)认为可以用“交换理论”来研究医疗转诊行为,转诊行为由医生主导,转诊过程中医生受到态度和责任等因素影响;D·Wilkin(1987)等指出,转诊率与医生的因素和患者的因素并无直接联系;Jeferry Sobal(1988)研究了不同专科医师的转诊行为,指出专科的不同对转诊实施存在影响;G·Ross Langley(1992)提出非医疗性因素中“患者愿望”对转诊行为影响最大;Sarah Webb(1994)等研究发现,患者的治疗想法和自身精神状况会影响医生实施转诊等医疗行为;Herndon MB(2008)的研究指出老年人普遍期望更精确的检查或转诊,同时转诊中也存在种族和性别的差异。为此,医师需要详细解释医疗检查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对于转诊与转诊流程、医疗卫生支付机制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学者多数认为分级诊疗转诊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流程和医疗费用支付机制两方面。Richard A·Mackey(1967)等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流程,实现转诊患者量的减少。通过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上级医院的相互合作,能提高医疗机构的转诊效果;Daniel A·Vardy(2008)的研究认为医疗费共同支付的金额和医疗服务质量影响了转诊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