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乡村医生培养
1949年以来,我国在城市、乡镇、农村分别构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城镇实行“分级就医转诊制度”。国家多措并举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问题,例如,1950年代通过“联合诊所”方式整合农村现有卫生资源,以及通过城市卫生资源援助农村医疗机构。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依靠培训本地卫生人才才能解决农村预防保健人员不足的问题。因此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条件,大量赤脚医生接受培训,支撑起农村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1965—1967年,有16万余名赤脚医生接受培训,赤脚医生是农村最基层的医生,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执行者。
毛泽东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0—1979年,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在全部医院开支中占比35%。国家负责公社卫生院的全部开支;政府负责集体办卫生院的部分开支。此外,通过降低医药成本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1956年,接生费减少50%,普通挂号费减少30%,药品加成费减少30%,手术费减少60%。
这一时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体系特点鲜明,在医疗技术和方法上采用已有的技术,即通过土方、偏方、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培训赤脚医生等方法尽量降低医疗保健成本。这一时期我国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江苏灌南县治疗血管瘤的“五妙水仙膏”、北京双桥治疗关节炎的“断肠草”等均被卫生部资助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卫生政策定位为农民获取平等和可及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合作医疗的保障和依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强调分工协作,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职责,实现了良好的就医格局,即“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社,大病不出县”。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各级政府配合相对默契,严格的政府价格管制很好避免了“供给诱导需求”的现象发生,实现了让居民获得连续性卫生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