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机制
从本文所选的5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医共体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6项投入和药品零差率补偿等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截至2020年6月,安排各类资金共2.75亿元专项用于医共体建设。制定《尤溪县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尤溪县总医院2020—2022年重点专科发展规划》,确定了14个专科作为总医院重点专科,将11个临床重点专科分别对标省、市、县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开展学科建设。2020年引进25项市县级医疗新技术,建设介入、卒中和胸痛中心等重点学科。积极邀请院外专家会诊,把高端医疗技术“请进来”,提升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建立以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机制,拨付2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手术室改造,对基层医疗机构水电等运行经费给予补助,出台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福州市闽清县总医院医共体使用3300万元的世行贷款项目资金以及300万元的综合改革评价奖励,建设超声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医学影像中心,提升重症医学科、血透科、“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薄弱学科,改造产房和手术室。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聘请专家定期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州市一医院等三甲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开展组团式无缝对接帮扶,聘请省内外三级医院专家到总医院指导、教学、手术和会诊等,全面提升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泌尿外科、消化内镜科和超声诊疗中心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多措并举,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大幅度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动了医共体建设。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为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拓展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经过不断地整合和完善,医联体现已实现临床学科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和人力资源一体化管理,利用医院社区一体化的优势,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上下联动机制,形成了以慢性病为突破口的“三师共管”特色分级诊疗模式,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将医疗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定期派专家到分院和社区坐诊,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建立影像互联互通平台和基层云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全科医生的预约和患者的双向转诊功能,此外患者还可以在社区完成上级医院开展的所有实验室检查项目,并在共享平台直接打印和领取报告。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阶段典型案例举例和译码结果如表7-4所示,译码结果分成2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第一种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通过人才建设,引进一流人才,研发高精尖技术,做好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医院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种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这种模式紧盯基层医疗资源投入,通过充实基层医疗人力资源、设备和床位,来逐步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这种模式在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福州市闽清县总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中均有体现。
表7-4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机制典型案例举例及译码结果
从“动因—行为—结果”这一普适逻辑,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机制的演化特点与机理展开分析。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转型升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定位,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提高聚集医疗辐射能力。向上学习国内外顶尖医院,与高水平科研院所搭建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医疗人才,加快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攻破疑难疾病;向下与医联体医院合作,加强医联体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救治能力,推进分级诊疗运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保障作用,推动医院改革创新。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精准引才、高端研修、专项培养等引培并举的人才战略,提升临床医学学科的整体实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医疗科技创新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医疗服务质量则影响着民众就医体验。医院还必须提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高低则影响着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和医疗质量安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有数量足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服务,承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护理、随访及转诊服务,同时配备有与一般诊疗相对应的医疗设备,并拥有足够的床位数服务于下转的患者。基于过程分析,本研究从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两个视角将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相关机制总结如图7-2所示。
图7-2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相关机制图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机制是分级诊疗运行的原动力,我国为加强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制度和政策,作为分级诊疗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基础,决定着分级诊疗的发展程度。